2021-11-02 15:16:33
來源:生命時報
最近,河南省鄭州市精神病防治醫院接診了一名患有抑郁癥的9歲女孩,她患病的誘因竟是“班主任太漂亮”。經診斷,醫生認為該女孩由于容貌焦慮,出現了“兒童情感障礙”。這則消息令人驚訝,卻也值得人們深思。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分老少。在容貌焦慮低齡化的同時,這幾年醫美門診里的老年人也漸漸多了起來。《北京晚報》報道,老年人成了整形外科的常客,門診中1/4以上都是老年人,多數是剛剛退休者,而且老年男性求美者不少。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對醫美的安全性認識不足,認為微整形無傷口、風險小。其實,微整形也要視個人健康狀況來定,比如常見的拉皮除皺手術,一旦不成功,會導致面癱,甚至更嚴重后果。因做除皺手術致面神經受損,閉眼困難、臉歪、不能笑的案例并不罕見。
社會上一直存在容貌歧視,求職、求學、交友、擇偶時都會“看臉”。如今社會上興起的“顏值經濟”又進一步炮制容貌焦慮。《法治日報》報道稱,醫美行業在利益驅動下,制造“容貌焦慮”“身材焦慮”情緒,虛假宣傳、過度宣傳等問題凸顯。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監管部門才適時作出應對。比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日前發布了《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指出,要重點打擊制造“容貌焦慮”、利用廣告代言人為醫療美容機構做推薦,以及使用患者名義或形象進行診療前后效果對比等醫美廣告亂象。
另外,一些影視文化作品的價值觀傳導也值得反思。例如,一些影視劇、廣告、綜藝節目中對“白幼瘦”審美的宣揚,對瓜子臉、直挺鼻、歐式眼、尖下巴等所謂“標準臉”的吹捧,讓一些年輕人對“美”的認知逐漸單一和偏激,甚至去選擇整容作為自己變“美”的捷徑。再如,有些短視頻等社交平臺上,宣稱“顏值即正義”“長得好才能嫁得好”“當不了學霸可以當校花”,讓不少未成年女孩將容貌與成功做不當關聯,造成價值觀扭曲。
愛美是人之常情,但過度的容貌焦慮就是一種病,它不利于正常生活,特別是會影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除了相關部門的加強監管外,全社會也應積極培養多元的審美氛圍,消除“顏值即正義”這種價值觀滋生的土壤。老年求美者一定要把安全性放在首位,千萬不能忽視醫美的潛在醫療風險,即使真的有必要去做醫美,也一定要以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量力而行,不攀比,理性做出選擇。▲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