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天氣正式拉開序幕 入秋要趁早補肺

2021-10-12 14:01:20

來源:生命時報

處暑后,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秋燥”天氣正式拉開序幕。“肺為華表,人體呼吸系統此時最易受到侵犯”,江蘇省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孫子凱特別提醒,入秋要趁早養肺。

“燥”是秋天的主氣,人體皮膚黏膜水分蒸發較快,秋季養生要順應自然界斂藏之勢,收藏陰氣,使精氣內聚,以滋養五臟,防止過度勞累使人出汗過多,致使津氣耗散。肺主皮毛,開竅于鼻,故外感燥邪多從肌膚、口鼻而入,其病常從肺開始。

風物干燥要潤肺。肺為嬌臟,最怕燥,燥盛則干,燥氣最易傷肺,容易發生咳嗽或干咳無痰、口舌干燥等癥。因此,秋令時節最需要潤肺,燥則潤之,可用沙參、麥冬、天冬、杏仁、百合、秋梨、荸薺等,這些食物可防秋燥傷肺,使肺氣得清,呼吸平和順暢。

燥易傷陰要生津。中醫認為,燥易傷陰,平時應多吃芝麻、蜂蜜、梨、葡萄、蓮子、銀耳等養陰食物,多喝些冰糖銀耳湯、冰糖雪梨、百合蓮子湯、山藥蓮子湯、芡實山藥羹等,幫助養陰生津。

“肺主一身之氣”,秋天除潤肺養陰,還要兼顧肺氣調養。肺氣虛者表現為咳喘無力、氣短、易疲勞、易汗、畏風、易感冒等,平時要多做深呼吸以增加肺功能。同時,多吃些補益肺氣之品,如燕窩、人參、沙參、西洋參、黃芪、黨參、太子參或服四君子湯。也可用冬蟲夏草3克燉肉服或煎水服;或取燕窩1個,洗凈燉肉服或水煎服;或用人參5克、白術6克、麥冬10克、陳皮5克煎水服;或取西洋參3克煎水服、西洋參片3克泡水服。

《黃帝內經》曰:“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意思是說,秋季除了跟肺部對應,跟鼻子也是對應關系,秋季更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與呼吸道的正常濕度。

此外,進入秋季,還要調整睡眠時間。遵循“陰精收藏,收斂神氣”的養生法則,適當增加睡眠,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居住環境要確保通風,白天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入睡時切忌貪涼,以防寒濕之邪侵入體內。

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人在笑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深呼吸,吸收更多氧氣,隨著血液運行輸送到身體的每個細胞,同時可清理呼吸道,讓呼吸保持通暢,是一種天然養肺方法。

強健肺臟還要堅持體育鍛煉。秋季養肺的最佳時間是上午7~9點,此時人體肺功能最強,這時最好能進行慢跑、快走等有氧運動,有利強健肺功能。▲

關鍵詞: 風物干燥 要潤肺 晝夜溫差 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