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9歲為發病高峰 為什么這種南方人偏愛南方人

2021-09-08 13:59:26

來源:生命時報

相比于肺癌、肝癌等高發癌癥,鼻咽癌不那么常見。然而數據顯示,在中國及東南亞各國,該病發病率高,我國鼻咽癌患者幾乎占全世界的50%,呈南高北低趨勢,多見于廣東、廣西、海南、港澳、湖南、江西等,其中又以廣東省發病率最高,患病人數大約占到全中國的60%。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4~2.8:1,30~60歲多見,40~59歲為發病高峰。鼻咽癌因其發病率具有獨特的地理分布,在我國又被稱作“南方癌”。

鼻咽癌“偏愛”中國人

鼻咽腔不是鼻腔,它是處于鼻腔后面、連接鼻腔和口咽的呼吸通道。鼻咽腔是一個隱蔽的空腔,大小較恒定:垂直徑和橫徑各約3~4厘米,前后徑約2~3厘米。鼻咽腔通過多個孔道分別與顱內、鼻腔、口腔、口咽相通。鼻咽腔的黏膜上皮細胞惡變形成的腫瘤即為鼻咽癌。

幾十年來,籠罩在中國華南地區上空的這一魔咒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鼻咽癌到底為何在這里高發,成為了極其熱門的研究話題。由于鼻咽癌特殊的分布特點,很顯然,它最主要的風險因素不是年齡。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鼻咽癌在華南地區高發,是由EB 病毒感染環境、飲食習慣和遺傳等多重因素綜合導致的。

EB病毒感染。與鼻咽癌相關的病毒叫EB病毒,最早發現于1964年,屬于γ皰疹病毒亞科,是最早被鑒定和人類腫瘤有關的病毒。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鼻咽癌患者都是EB病毒感染陽性。因此,業內專家很早就達成共識:EB 病毒是導致鼻咽癌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單說EB病毒帶來了鼻咽癌還不足以說服所有人,因為有個奇怪的現象無法解釋:除了廣東人,全世界其他地區絕大多數人也都被EB病毒感染過,但他們并不得鼻咽癌。

后來,相關研究發現,廣東地區80%的鼻咽癌患者體中都存在一種獨特的高危病毒亞型,被稱為 BALF2_CCT 亞型。如果一個人感染了這種高危EB病毒亞型,他的鼻咽癌發病風險將比感染低危亞型的人增加11 倍。非洲和歐洲極少有感染這種高危亞型的人,中國北方人群感染比例也低于5%,但在華南地區,感染這個高危病毒的人群比例高達 40%。

化學致癌物亞硝胺。咸魚、腌肉、腌菜這類食物含較高的亞硝胺鹽,尤其是一種稱之為二亞硝基哌嗪的物質含量特別高,均被認為與鼻咽癌發病關系密切。兩廣地區的居民喜歡吃腌制的咸魚等食物,增加了鼻咽癌的患病風險。

此外,還可能與某些有致癌性的微量元素有關,例如高發地區的飲水或是食物中往往鎳含量較高,而所含硒又較低,這都可能促使癌的形成。

遺傳易感性。廣東省中山縣244例鼻咽癌中,25例有家族史,占比10.4%。鼻咽癌發病的種族特異性和家族高發傾向,提示鼻咽癌發病可能與血緣和遺傳有關。比如僑居海外的廣東人,他們后代的鼻咽癌發病率仍明顯高于當地人。

出現癥狀后極易誤診

由于鼻咽癌臨床表現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與很多常見疾病如中耳炎、鼻竇炎、頸淋巴結炎等表現類似,故易誤診。因鼻咽側壁腫瘤壓迫或阻塞咽鼓管導致患側中耳積液,常被誤診為“分泌性中耳炎”;因“回吸性涕血”而以“咯血”反復就診呼吸科;因“鼻塞、涕血”而診斷“鼻炎、鼻竇炎”;因腫瘤向上侵犯腦神經甚至顱內,導致視力障礙、復視、眼球固定、面麻、頭痛等癥狀,向下侵犯后組腦神經引起聲音嘶啞、吞咽不協調等就診眼科、神經內科、腦外科。從臨床上來看,我們總結出以下這些癥狀,可能是鼻咽癌在敲門,必須謹慎。

涕血和鼻出血。腫瘤表面豐富的小血管破裂、表面糜爛及破潰而出血,表現為回吸性血涕或涕中帶血,尤其晨起后回吸血涕更有診斷意義。若腫瘤伴明顯破潰壞死、脫落或深大潰瘍,嚴重者可出現鼻咽大出血。

耳鳴及聽力下降。鼻咽癌好發于咽隱窩,腫瘤壓迫侵犯咽鼓管咽口導致通氣及內耳淋巴液循環障礙,出現一側耳悶、堵塞感、耳鳴及聽力下降。聽力檢測常表現為傳導性耳聾,易被誤診為中耳炎,予以抗炎、抽吸中耳積液等治療,可能改善癥狀,但短期內癥狀會反復并呈加重趨勢,須警惕。

鼻塞。鼻咽部腫瘤增大向前突入并侵犯后鼻孔和鼻腔,導致進行性加重的一側或雙側鼻塞,呼吸不暢,嚴重者會完全堵塞而需張口呼吸。部分病人自以為鼻塞癥狀為感冒或是過敏性鼻炎,從而延誤診治。

頭痛。若腫瘤合并感染,侵犯周圍組織、血管神經、骨質、甚至顱內,均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頭痛,臨床上多表現為單側持續性疼痛,頭痛的部位和嚴重程度與病變侵犯的部位和程度相關。易誤診為神經性頭痛,少部分與顱內原發腫瘤相混淆。

面部麻木。三叉神經受壓或受侵導致的淺感覺異常,主要表現為皮膚蟻爬感、觸覺過敏或麻木,侵犯不同的三叉神經分支,可出現面部相應部位的癥狀。

眼部癥狀。腫瘤侵犯至眶尖、眶內、顱底及眼外肌支配神經會導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視野缺損、復視、眼瞼下垂、眼球突出及活動受限。

張口困難。一般為腫瘤侵犯翼內肌、翼外肌及翼腭窩所致,為晚期癥狀。

頸淋巴結轉移。頸部淋巴結轉移發生率高,初診時以頸部腫塊為主訴的達40%~50%,多數患者均以為腫塊“不痛不癢”,因此不重視,從而延誤病情。其實,我們往往更需要注意這種“不痛不癢”的腫塊,因為它多為惡性腫瘤淋巴結轉移的征兆。

早診早治是關鍵

出現以上癥狀也不要慌張,早診早治最關鍵,以下幾種檢查手段幫你來判斷。

實驗室檢查。EB病毒DNA拷貝數檢測,EB病毒抗體檢測,腫瘤標志物特別是癌胚抗原、鱗狀細胞癌抗原、細胞角蛋白等均有助于診斷及隨訪。

其他輔助檢查,包括五官檢查、頸部觸診、腦神經的檢查、纖維鼻咽鏡檢查等。鼻咽癌好發于咽隱窩及鼻咽頂后壁,常表現為小結節狀或肉芽腫樣新生物樣隆起,表面粗糙不平,易出血,有時表現為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早期病變不典型,僅表現為黏膜充血、血管怒張或一側咽隱窩較飽滿。對這些病變要特別重視,必要時需要反復活檢,以免漏診。

影像學檢查中,CT和磁共振(MRI)檢查有利于了解腫瘤侵犯的范圍及顱底骨質破壞。在顱底骨質破壞的診斷中CT較磁共振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對于腫瘤組織與周圍正常的明確界限來說,磁共振有顯著的優勢,所以在診斷、分期、療效判斷方面,磁共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議行鼻咽部及頸部增強磁共振檢查。對于頸部小于8毫米的小淋巴結,彩超可判斷結內血流信號及其分布,來協助磁共振共同判斷是否為轉移淋巴結。必要時可結合彩超定位下穿刺可進一步明確。而全身骨ECT、胸部CT、腹部彩超/上腹部增強CT/上腹部增強MRI等,可幫助了解有無遠處轉移,對于遠轉風險高或者是復發的患者建議行PET/CT檢查。▲

關鍵詞: 偏愛南方人 南方人 鼻咽癌 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