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當頭 哪些“冬病”可以“夏治”呢?

2021-08-17 14:16:14

來源:生命時報

傳統醫學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7月11日是今年入伏的日子,三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什么是冬病夏治?哪些“冬病”可以“夏治”呢?

“冬病”是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虛寒性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季的三伏時節,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正值最旺之時,采取溫補陽氣、散寒驅邪、活血通絡等治療措施。“冬病夏治”可以說是夏季養生保健的重頭戲,這是因為,夏季自然界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所以兩陽相加則陽熱亢盛,體內陰寒病邪更容易去除。此時治療“冬病”,有事半功倍之效,相當于讓體質打了個翻身仗。

“冬病夏治”適應證比較廣泛,涉及呼吸、風濕免疫、消化、耳鼻喉科、兒科、婦科等疾病,比如常見的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過敏性鼻炎、慢性胃炎、老寒腿、慢性腰腿疼、痛經不孕等,這些疾病多是寒性,為感寒加重或者感寒而發。因此,總的治療原則是溫陽,借助夏季人體陽氣旺盛之勢、驅除體內凝寒之氣,達到扶陽祛寒目的。

“冬病夏治”的常用方法,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桂心炙酒以慰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風中血脈”的記載,此為外用膏藥的開端。《后漢書· 方術傳》亦有外科鼻祖華佗“敷以神膏,四五日愈,一月之內皆平復”的記載。不難看出,“冬病夏治”最常見的方式是穴位敷貼(三伏貼),即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藥液調成糊狀,或制成軟膏、餅劑,或將藥末散于膏藥上,然后直接貼敷穴位、患處。如今的“冬病夏治”還有針灸、艾灸、氣功、導引、推拿、刮痧、泡洗、中藥調理及食療等方式。

“冬病夏治”除了去醫院,在家也能自我保健,介紹四個便捷的方法

艾灸:平時怕冷、陽虛的人群,可艾灸大椎(低頭時頸后隆起最高處)、足三里(腿外膝眼直向下四橫指處)、關元(肚臍下四橫指處)、氣海(肚臍正下方1.5寸)等穴位。具體方法:將艾條放置于艾灸盒上述穴位處點燃,以自覺溫熱為度。

刮痧:選取頸項、督脈(循行于背部)、膀胱經(循行于脊背兩旁)等處,在皮膚上均勻涂上刮痧油,手握刮拭板,先以輕、慢手法為主,待適應后,手法逐漸加重加快,以能耐受為度。宜單向、循經絡刮拭,遇痛點、穴位時重點刮拭。

喝點姜米茶:取適量生姜(老姜)、大米,生姜切絲放鍋中小火翻炒,直至沒有水分;大米也放進鍋中小火翻炒,直至變成金黃色。翻炒不需要放油,盛出來后放進罐子里密封保存,每次泡茶時,用勺子挖一勺出來即可。

內服方:續斷12克、桑寄生10克、川牛膝9克、淫羊藿9克、熟地黃10克、炒白術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提醒大家,此方需在醫生指導下辨證服用。▲

關鍵詞: 冬病夏治 自我保健 冬病 散寒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