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5 14:29:25
來源:醫藥健康網
疼痛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是人體受到外物打擊、冷熱刺激等出現的一種主觀感受。國際疼痛學會認為其“是令人不快的一種感覺及情緒上的感受,且能夠伴隨現有或潛在的組織損傷出現”。
疼痛的發生原因復雜多樣,中醫認為不外乎實或虛兩方面因素,即所謂的“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具有代表性的有金元時期易水學派李杲在《醫學發明》中首次提出了“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學術觀點,創立了實痛證的病機學說;河間學派朱丹溪亦指出氣、血、痰、郁皆與痛證的發生密切相關;明清時期,溫補學派張景岳提出“不榮則痛”的觀點,認為凡是虛痛證均可以采用補法,開創了“溫補治痛”的先河。
后世醫家總結了前輩們的經驗,對疼痛的理論做了梳理和歸納,認為一則痰濁、瘀血、飲食、蟲積等有形之邪停留體內,阻滯經絡臟腑,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的疼痛,即為“不通則痛”;一則陰陽氣血不足,經絡臟腑組織失于溫煦或濡養而產生的疼痛,即為“不榮則痛”。
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認為“疼”與“痛”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后者是指身體內外產生的一種難以忍受的苦楚,而前者是在痛中帶有一些酸感。臨床上疼痛有多種表現,如脹痛、刺痛、灼痛、冷痛、絞痛、墜痛、隱痛等。疼痛可發生于機體的各個部位,既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出現于多種急慢性疾病中,我們把以“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總稱為“痛證”。臨床上常見痛證有頭痛、頸痛、腰痛、痛經、牙痛、心胸不適等。
在疼痛發作時,可能無法及時就醫或服用藥物,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選擇一些穴位充當自身的“止痛藥”,進行簡易的穴位按揉。針對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痛證,可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調治,以達到緩解癥狀,解除痛苦的目的。
頭痛為臨床常見病癥,往往伴有惡心嘔吐,怕光怕吵,全身無力,精神不佳、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癥狀,使痛者飽受困擾,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如何采用中醫方法來緩解頭痛呢?中醫認為頭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頭痛的發生與這些陽經出現問題關系密切。
隋代名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到“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沖于頭,即令頭痛”。針對這種“清陽不升”所致的頭痛,清代葉天士提出了“宣通陽氣為主”的治法。取穴百會、風池、率谷。百會別名“三陽五會”,主治“頭目眩痛”(《太平圣惠方》);風池穴“苦偏正頭痛”者用之奇效;率谷為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之交會穴,主治“腦兩角強痛,頭重”(《針灸大成》)。頭痛發作時,分別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壓在上述穴位上,持續5~10分鐘,以痛者癥狀明顯減輕為度。此外,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在絲竹空與率谷的連線上,做單方向的直線推動,同時配合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旋轉按摩,也可明顯緩解頭痛。
頸痛主要以頸部疼痛或僵硬為表現,為五大慢性疼痛疾病之一。隨著社會節奏和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頸痛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頸痛的病因復雜多樣,最常見的是頸椎病,此外還有頸部肌肉勞損、頸部外傷、落枕等,主要由于頸椎不良姿勢或退行性改變引起。
在頸痛發作時,先用雙手掌根分別揉搓兩側頸部至發熱,然后依次按揉頸部壓痛點、夾脊穴、風池穴、肩井穴,每穴1~2分鐘,再用拇指或食指點按落枕穴2~3分鐘,以產生酸脹感為度;最后進行頭頸部前屈、后仰、左右側偏及旋轉活動,注意動作緩慢柔和,切不可用力過速過猛。
腰痛主要指腰部一側或兩側出現疼痛,疼痛感經常會傳導至腿部。作為現代社會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約有90%的腰痛病因不明,椎間盤、韌帶、神經及脊髓周圍的肌肉病變均可能引發腰痛。
中醫調治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效,可以取穴腎俞、大腸俞、委中、阿是穴及腰痛點進行調治。《針灸大成》認為腎俞可以治療“腰痛之甚”,大腸俞主治“脊強不得俯仰,腰痛”,委中專治“腰間痛”。腰痛點為經外奇穴,專治各類腰痛,如腰椎間盤突出、腰部扭傷等有疼痛、酸痛者,均可取此穴。上述穴位可用拇指按揉1~2分鐘,力度稍重,以產生脹痛感為宜。此外,將艾條點燃后懸于諸穴上方3~5厘米處施灸,每穴3~5分鐘,灸至局部微紅,每天1次,也可改善腰痛癥狀。
痛經《本草綱目》有云:“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女孩到了12~14周歲,進入青春期階段,月經就會隨之而來,成為女性大半生不離不棄的“好閨蜜”。但是,這位“好閨蜜”也會鬧脾氣,時不時地帶來疼痛等麻煩,臨床稱之為“痛經”。痛經主要表現為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的下腹部痙攣性疼痛,這種疼痛感就像有一臺挖掘機在小腹部不停地工作,有時腰骶部也會出現疼痛,嚴重時還會有頭痛、惡心、嘔吐、冒冷汗等癥狀。
當痛經發作時,可以雙手拇指交替按壓雙側足三里、三陰交、地機、合谷,按壓程度以局部產生酸脹感,且痛者能夠耐受為度,每組穴位按壓1分鐘,重復操作直至疼痛減輕。此外,可選擇神闕隔姜灸,利用灸溫及藥物的雙重作用,通經活絡,調經止痛。具體操作為取生姜一塊,切成0.3~0.5厘米厚片,姜片大于肚臍范圍,用針在姜片上扎數個小孔,然后將姜片置于穴位上,將艾炷放于姜片之上進行灸治,灸完一炷,更換新的艾炷,共灸3~5壯,于經前5~7天施灸,每日一次,灸至月經來潮即停,共治3個月經周期,每次灸后適量補充溫水。
牙痛是口腔疾患的常見癥狀,多由齲齒、牙髓炎、牙周炎等引起,主要表現為牙齒疼痛,可伴有牙齦紅腫、遇冷熱、酸甜等刺激后加劇。俗語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牙痛使人坐臥不安,在發作時可選擇穴位按壓。取穴合谷、下關、頰車、曲池、內庭,各穴按揉1~2分鐘,以產生酸脹感為度,同時做上下牙叩擊,力度由輕漸重,約60次。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入下齒,足陽明胃經循行入上齒,上述諸穴分屬兩經,按揉有助于緩解牙痛。
心胸不適心胸不適包括心慌、胸悶、心胸疼痛、心律不齊、心動過緩或過速等,均屬于中醫的心系病證。中醫調治時,可以選擇內關、心俞、極泉和中樞穴進行穴位按壓,力度由輕至重,以患者產生酸脹感為度,每穴1~2分鐘,每日按壓2次,持續2周。此外,也可以選用灸法,取內關、膻中、血海、太沖和肝俞,用雷火灸艾條距離穴位3~5厘米處施灸,以患者感到局部溫熱為度,每穴3~5分鐘,灸至局部微紅為止,每日1次。突發心絞痛時,可以用拇指按揉痛側腎俞穴,可以迅速止痛。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