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6 10:43:51
來源:前瞻網
盡管我們總是自詡為“大自然的主宰”“食物鏈的頂端”,但這次甘肅白銀越野賽的時間讓我們看清了一個事實——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就是這么地不堪一擊。
人類本質上是熱帶動物。而我們現在得以在寒冷當中生活,靠的是保暖的衣服和擋風的建筑。這些都是來自于科技發展的結果。
實際上,為了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我們體溫的核心溫度必須控制在一個非常小而精準的區間,高了低了都會影響人體運作。人類的正常體溫是37℃。當體溫降到35℃時,體感已經是非常寒冷,并且皮膚開始發青發紫。
當周圍空氣急速流動外加潮濕下時,維持體溫將變得更加困難。這一效應被稱為“風寒效應”(Wind Chill Factor)。美國人保羅·西普爾(Paul Siple)在1941年的南極進行了實驗。
實驗表明,在-29℃的無風條件下,穿著足夠衣服的人可以說是完全安全的。但如果是-29℃外加10mph的輕風,則會產生與-44°C的靜止空氣溫度相同的效果。此時暴露的肉體會在一分鐘左右結冰。
將風速提高到每小時25英里,則相當于-66°C,暴露在外面的肉體在幾秒鐘內就會有嚴重的危險。
體溫降低會導致身體機能受損。12°C是達到良好手動靈活性的臨界空氣溫度,而8°C是達到觸摸靈敏度的臨界溫度。
據甘肅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親歷者“流浪南方”在公眾號發表的事發回憶,從CP2到CP3是最大的賽段,需要在8公里的距離里海拔爬升1000米,且當時風雨越來越大、體溫越來越低。他“很快發現十根手指都沒有感覺了”。實際上,當指尖和鼻尖已經開始失去感覺時,這不是失溫的預兆,而是失溫的第一階段。接下去就已經會造成凍傷了。
當“流浪南方”決定折返的過程中,他的身體開始不由自主地發抖,這是身體對失溫的“最終響應”。由于身體發現體溫已經低到了一個程度,因此人體開始自發地進行肌肉收縮,產生大量熱量來維持身體運轉。
當“發抖”都不能夠讓身體保持溫度時,接下去身體就會減少向四肢供血,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身體核心器官的運作溫度,并且減緩呼吸頻率來降低運作效率。
當核心溫度降低到28℃以下時,可能會發生心律不齊。20℃時,心臟就會完全停止跳動,導致死亡。
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其實比一只螞蟻還脆弱。無論何時,在進行戶外運動的時候,都應當對大自然心存敬畏,提前做好查看天氣預報、往年同期的極端天氣發生情況等準備。與此同時,掂量掂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度過難關,做好必要時求救的準備。
人定勝天只是一句口號。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其實什么都不是。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