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9 09:12:00
來源:紅星新聞
▲事發幼兒園大門。圖據韓國經濟日報
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俗稱“漢堡病”,因1982年美國兒童食用未熟的漢堡集體食物中毒而得名。致病原因主要為食用被污染或者沒熟透的食物,免疫力較低的孩子和老人容易感染。若病情惡化至損傷腎臟,只能靠透析維持生命,1950年代,病死率一度高達40%~50%,近年來由于改進了對急性腎衰竭的治療,病死率已下降至5~15%左右。
隨著流行病學調查的進行,幼兒園方的多項過失及腐敗前科也被一一曝光。
111人食物中毒!
韓國多部門采取緊急應對策略
據悉,該幼兒園位于安山市常綠區沙洞。本月16日,有4名學生出現腹痛癥狀,17日,又有10名學生出現腹痛和腹瀉癥狀,隨后人數繼續增加。安山市市長尹華燮25日表示,正在與疾病管理本部和京畿道有關部門就此次中毒事故,進行進一步的感染隔離及原因分析。
此前,該幼兒園已有202人進行了全面檢測,包括184名學生和18名教職工等。此外,58名家屬及3家食品原材料供貨企業職員等84名相關人員也進行了相關檢查。
▲安山市常綠區保健所。圖據KBS新聞
6月25日,安山市公布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通過檢測,42名學生和1名教師感染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另有96人正在等待檢測結果。此外,有100人出現腹瀉、腹痛、發熱等癥狀,二十余人住院接受治療,部分癥狀輕微患者正在接受門診治療。
為調查致病原因,安山市正在對該幼兒園內的烹飪器具、門把手、教室、衛生間、食品材料等共104件環境檢測物進行調查。目前,84件物品未檢出大腸桿菌,剩余20件還有待結果出爐。
6月26日,韓國疾病管理本部公布,202名幼兒園學生及從業人員中,102人確定食物中毒;幼兒園學生和從業人員、家庭接觸者中共有57人被確診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患者。
此外,目前住院的24名學生中,15名出現了溶血性尿毒綜合征疑似癥狀,接受透析治療的5名學生中,已有1名中斷了透析治療,正在觀察病情是否好轉。
6月27日,感染者數據再次更新:202名幼兒園學生及從業人員中,確認食物中毒者共計111名。
幼兒園近日食譜曝光
牛肉小菜疑為“罪魁禍首”
韓國媒體YTN已獨家獲取該幼兒園近日的食譜表。其中,12日的一道牛肉小菜備受韓國輿論關注,有分析指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可以通過未完全烹熟的牛肉傳染。
▲幼兒園近日食譜。圖據YTN新聞
6月10日至15日,韓國保健當局也就園方向學生提供的供餐中是否存在病菌進行了調查。然而,在此期間園方提供的大部分零食和部分供餐被遺漏保存。目前,安山市廳根據《韓國食品衛生法》,已就園方遺漏保存的行為,處以園方50萬韓元的罰款。
而園方的過失還不止這一點。
6月16日下午2點,常綠區保健所接到高麗大學安山醫院的電話,說發現多名食物中毒的兒童。保健所意識到了事態嚴重,在流行病學調查過程中才得知,此幼兒園在6月12日就出現了第一例發病患者。從始至終,該幼兒園都未主動向保健所報告相關情況。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幼兒園方還向家長發去短信稱,沒有食物中毒的孩子從下月1日開始可以繼續上學,此舉在韓國社會引發極大爭議。
與此同時,該幼兒園的腐敗前科也被曝光。京畿道教育廳稱,相關幼兒園在2017年監查中被發現存在不正當使用教費(用餐、教育目的之外的費用使用,收據不齊全)等12項不良記錄。
其中,8400萬韓元的教育費被用于教育目的之外,在未對受益人負擔金進行稅收處理的情況下,有2.09億韓元與教育無關。當時,幼兒園園長因此事受到了停職3個月的處分,相關人員也受到了停職、減薪等處分。
此外,據韓國媒體報道,該幼兒園自2017年開始就從未接受過京畿道教育廳的監查,理由是“2017年已經接受了私立幼兒園綜合監查”。
根據韓國相關法律,即便是私立幼兒園,每三年也要接受一次教育廳的監查,也就是說,該幼兒園在2020年必須接受監查,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原因,監查被推遲。有部分民眾指出,京畿道教育廳的管理不善,也是導致幼兒園發生衛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
延伸閱讀>>>事件當下各方態度
家長方:
6月26日,十幾位家長表示,他們會考慮采取法律措施;
6月27日,家長們舉行首次會議并表示,將持續關注衛生部門的調查結果,然后再商討研究如何采取法律措施。
醫院方:
6月26日,正在救治中毒兒童的安山醫院小兒青少年科任炯(音譯)教授接受韓國媒體采訪時介紹,已有4個孩子住進了高麗大學安山醫院,慢性透析的可能性在5%左右。
政府方:
6月25日,京畿道教育監李在禎表示:“作為教育監,對于發生食物中毒事故負有全部責任。將對發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幼兒園進行徹底調查,明確追究責任,為防止再次發生類似事件。”
6月25日,安山市市長尹華燮表示:“考慮到各種可能性,正在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為了與疾病管理本部及京畿道等相關部門建立緊密的協助體系,我們將竭盡全力應對,并肩負起為地區保健負責的使命,竭盡全力守護市民的安全。”
紅星新聞特約記者 張籍勻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