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麥冬 《中國植物志》中幾種麥冬的特征了解 熱點評

2023-06-05 11:00:38

來源:互聯網

湖北麥冬(麥冬,中國藥用植物之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不是我縣麥冬產區,也沒發現野生麥冬。我縣及周邊縣都有麥冬,很少有塊根,藥典上也不正宗。而麥冬或其“近親”往往種植在單位庭院旁的小綠地、公園的綠化帶、村巷。品種很多,大部分是麥冬,也有一部分是其他麥冬,可能也有少數是麥冬。

說實話,我對麥冬這種原始植物不太熟悉,分類也不太懂。我沒有寫麥冬的另一個原因是我沒有一張“塊根”的好照片。因為我們縣的植物大多種在公園、小區、庭院里,我沒有機會把塊根挖出來。挖它有破壞草坪花壇的嫌疑,會遭到身邊人的強烈反對。我解釋不清,也沒人聽。

以上7張照片都是在一個小區栽培的,已經栽培多年。

麥冬、麥冬有幾十種,真正能入藥的麥冬只有三種,嚴格按照藥典要求。一種是天冬科麥冬屬麥冬屬麥冬;另一種是天門冬科麥冬屬麥冬屬麥冬,麥冬屬麥冬,麥冬屬麥冬和短葶麥冬,兩者在藥典中都稱為麥冬。

常說麥冬是麥冬的根(舊書也這么說)。其實麥冬只是麥冬(幾十種)下的麥冬(約20種)中的一種,其中麥冬和麥冬是麥冬中兩個不同的種。所以我們在閱讀中優優資源網的植物學著作和藥學著作時,往往會有一些差異。要分清哪些品種是中藥的原植物。

上面三張圖都是在一個公園培育的,今年培育的。

中醫通常寫麥冬或麥冬,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麥冬和麥冬(湖北麥冬和短葶麥冬)在藥典中是分開入的。因為它們的功效和主治幾乎相同,區別就是藥材的形狀、橫截面等等;這些區分主要針對中醫專業人士。植物長得很像,我們很容易混淆。

1.《中國植物志》中幾種麥冬的特征;

1.麥冬:莖很短,葉基成叢,似禾谷類葉,長10-50cm,少數較長,寬1.5-3.5mm,葉脈3-7條,邊緣有細鋸齒;花葶長6-15(-27)厘米,通常比葉子短得多。

2.麥冬:根莖短而木質,有地下莖。葉子長25-60厘米,寬4-6 (-8)毫米。頂端是尖的或鈍的,基部通常被棕色葉鞘覆蓋。上面是深綠色,背面是粉綠色,有5條葉脈。中脈明顯,邊緣有細鋸齒。花葶通常長于或略等于葉,少數略短于葉。

3.矮麥冬:葉長7-20厘米,寬2-3(-4)毫米。頂端尖銳,有5條脈,幾乎全緣,基部常被一層有干膜邊緣的鞘包裹。花葶比葉短,長6-7厘米。

4.麥冬葉禾:有時有梭形小塊莖;根狀莖短或稍長,有地下莖。葉子長20-50 (-60)厘米,寬2-3(-4)毫米。先端鈍或漸尖,有5條脈,近全緣,但先端邊緣有細齒,基部常有殘留枯葉或有時撕成纖維。花葶通常比葉稍短。長20-48厘米,總狀花序長6-15厘米,花多;通常3-5朵花簇生在苞片的葉腋。果實開始時是綠色的,成熟時是藍黑色的。

主要看葉脈和花葶長短的區別,但一直沒見過確認的原植物,總覺得不放心。要確認是不是麥冬,至少要滿足是麥冬和挖出肉質根這兩個條件!

以上5張照片是一個村莊的綠化和新的耕作。花葶短,有塊根。我輕輕一彈,它就出來了。有一只地老虎(上圖中的地老虎是網上圖片)。估計是地老虎吃了塊根。后來發現這塊地里的地老虎受損很嚴重,有的死了,有的沒死,只有幾根連著。

二、看藥典內容:

(1)麥冬:

在藥典中,本品為麥冬的干燥根。,百合科植物。夏季挖,洗凈,反復日曬,堆放,晾曬至七八成,去除須根,干燥。

【性狀】本品呈紡錘形,兩端稍尖,直徑1.5?3cm長和0.3?0.6cm。表面為淡黃色或灰黃色,有細縱條紋。柔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小。微香、微甜、微苦。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微寒。入心、肺、胃經。

【功能主治】滋陰生津,潤肺清心。可用于肺燥咳嗽、陰虛咳嗽、咽喉腫痛、津傷口渴、內熱失眠、腸燥便秘。

【用法與用量】6?12g.

【儲存】儲存于陰涼干燥處,防潮。

以上三張照片很野。我把它命名為“麥冬”。我不知道,對吧?榮和及周邊縣有野生的。根很少。

(2)麥冬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山麥冬的干燥根。)Lour。var。歐洲山麥冬或短葶山麥冬。)Baily(注:中國植物志稱矮山麥冬)。夏友友資源網剛開始挖,洗,反復日曬堆放,近干,須根去除曬干。

【性狀】湖北麥冬紡錘形,末端稍尖,長1.2?3cm,直徑0 . 4±0 . 7cm。表面淡黃色至棕黃色,有不規則的縱向皺紋。有彈性,干燥后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淺黃至棕黃,角質狀,具小中柱。溫和,甜,咀嚼時有粘性。

短葶麥冬略扁,長2?5cm,直徑0。30.8厘米,縱向條紋粗。味甜微苦。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微寒。入心、肺、胃經。

【功能主治】滋陰生津,潤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陰虛咳嗽、咽喉阻塞、咽喉腫痛、津傷口渴、內熱止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9 ~ 15g。

這張照片是我縣某村種植前的幼苗。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地下行走”。葉尖被剪掉了。

三。臨床應用:

1.咽炎:咽干、舌紅、大便干燥;麥冬常用于慢性咽炎的方中,常與二花、胖大海、生地、天冬、青果、薄荷等配伍。

2、痰稠難咳,咽喉不利,屬于陰虛肺燥。

3、益氣復脈,滋陰生津;如生脈飲。

4、清心養心:心陰虛引起的失眠等。

5.治口渴。與黃連、生地、天花粉配伍。

6.治吐血,鼻出血。可與生地、大薊等配伍。

7.溫病傷陰,燥傷胃陰:玄參、生地如增液湯,知母、火麻仁、白芍、何首烏、烏梅如麥冬火麻湯。

四。經典閱讀:

(1)神農本草:味苦,性平。

甜平。

主知己,氣滯、傷、滿、絞痛胃絡、氣短。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輕裝上陣,千萬不要老了餓了。川谷和雙坂。

(2)《本草綱目》:(節選)

適應癥:

1.解渴。苦瓜搗爛成汁,麥冬泡兩兩次,過夜,去麥冬心,搗爛,加黃連(去毛)研成丸子,有五子那么大。每次50片,飯后服用。一天吃兩次。兩天后應該會有效果。

2、吐血、流鼻血。用麥冬一斤(去心),搗碎取汁,加蜂蜜三份,拌勻,分兩次服用。

3.齒間出血。用麥門冬湯漱口。

4、喉嚨痛。麥冬一兩,黃連半兩磨成粉,加煉蜜制成丸子,大小如五子。每次服20粒,服麥門冬湯。

5.腹瀉和口渴。用麥冬三兩(去心),烏梅肉二十片,細細銼平,加水一升水,熬成七片,細細喝下,方有效果。

聲明:中醫單方雖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但也需要“辨證論治”和“視、聽、問、感”(需要滿足)。如需使用中藥,請咨詢中醫,遵醫囑。本文不構成用藥建議。

關鍵詞: 若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