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速訊:蕎麥的產地(蕎麥的產地在哪?) 蕎麥高產種植技術

2023-05-29 10:32:51

來源:互聯網

蕎麥的起源(蕎麥的起源在哪里?)


(相關資料圖)

蕎麥為黍屬,最早起源于中國,種植歷史悠久。此外,它還分布在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蕎麥因其營養價值高,功能多,深受消費者喜愛,種植效率高。因此,要實現蕎麥種植的穩產高產,掌握其高產種植技術尤為重要。蕎麥的產地和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蕎麥的起源

1.中國產地:喬友友資源網小麥在中國分布廣泛,南有海南省,北有黑龍江省,西有青藏高原,東有臺灣省。主產區在西北、東北、華北、西南高寒地區,北方居多,分散分布。播種面積隨全年氣候變化很大。尤其以內蒙古的蕎麥最為著名,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被譽為“中國蕎麥之鄉”。

2.世界原產地:蕎麥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波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法國、加拿大和美國也是重要生產國。據1975年統計,世界耕地面積為161.6萬公頃,其中蘇聯種植150萬公頃,波蘭3.5萬公頃,日本2.2萬公頃,加拿大1.9萬公頃,美國1.3萬公頃,法國1萬公頃。平均產量約400公斤/公頃。

二、蕎麥高產種植技術

1.作物選擇:蕎麥對作物選擇不嚴格,任何作物都可以生長,但禁止連作。為了獲得蕎麥的高產,更好在輪作中選擇好的茬,比較好的茬是豆類和薯類,都是栽培作物。其次是玉米、小麥、蔬菜茬,都是陸地作物。

2.整地:蕎麥對土壤適應性強。只要氣候適宜,任何土壤都可以種植,包括不適宜種植其他谷類作物的貧瘠土地和新開墾的土地,但有機質豐富、結構良好、養分充足、保水性強、透氣性好的土壤才能產出優質高產的蕎麥。

3.播種:各地地形、土質、種植制度差異很大,所以播種方式也不同,主要有條播、點播、撒播。科學種植蕎麥要提倡條播,條播因為種子播種不均勻,出苗不整齊,通風透光差,產量不高,點播過于勞動密集型,質量高,有利于全面協調發展,從而提高蕎麥產量。

(1)鉆:鉆寬167 ~ 200厘米,寬13 ~ 17厘米。優點是優優資源網深度一致,落種均勻,出苗整齊。春旱嚴重,土壤墑情差時,深墑播種,適時播種,可以保證全苗,也便于中耕除草和追肥。

(2)按需:按需不易控制種子量,每畝穴數不易掌握,也耗費人力。開箱167 ~ 200厘米,行距27 ~ 30厘米,穴距17 ~ 20厘米,每穴播種8 ~ 10粒,出苗后留苗5 ~ 7粒。

(3)播種:有些地區在小麥收獲后,先耕種農田,再播種。由于播種時沒有株距,密度難以控制,田間群體結構不合理。密集的地方堆著,稀疏的地方看不到苗。而且田間管理困難,產量普遍較低。

4.苗期管理:播種后采取積極措施保護蕎麥苗。干旱播種時,要及時鎮壓土壤,穩定土壤,減少空的空隙,使土壤的耕層變空,以利于地下水的上升和種子的萌發。播種后下雨或土壤含水量高時,會造成地表板結,蕎麥子葉大且頂土能力差,地表板結會影響出苗。釘耙可以用來打破硬化和松動表面。

5.合理密植:構成蕎麥產量的主要因素是畝產株數、單株粒數和千粒重,這些都與密度有關。合理密植就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光、水、氣、熱、養分,協調群體與個體的矛盾,在群體更大發展的前提下,保證個體的健壯生長發育,更大限度地增加單位面積籽粒的數量和重量,以獲得高產。

6.合理施肥:蕎麥是一種需要較多肥料的作物。為了獲得高產,必須供應充足的肥料。對于干旱貧瘠的土地和高寒山區,增施化肥,尤其是氮磷肥,是蕎麥高產的基礎。施肥應以基肥為主,種肥為輔,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根據土壤基礎、產量指標、肥料質量、種植氣候特點等科學控制施用量。

7.中耕除草:中耕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蓄水保墑,提高地溫,促進幼苗生長,消滅雜草。中耕除草的頻率和時間取決于地區、土壤、苗情和雜草數量。苗高6 ~ 7cm時進行之一次中耕除草,結合間苗。第二次中耕在蕎麥封壟前進行,結合追肥和培土,中耕深度為3-5cm。

8.灌溉澆水:蕎麥是典型的旱作農業,但在生長過程中抗旱性較弱,開花灌漿期需水量更大。在我國,春蕎麥多種植在旱坡上,缺乏灌溉條件,生長依靠自然降水。在春蕎麥區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如遇蕎麥開花灌漿期干旱,應利用灌溉來滿足蕎麥的需水量,以保證蕎麥的高產。

9.花期管理:蕎麥是異花授粉作物,兩性花。其結實率低,僅為10 ~ 15%,是產量低的主要因素。提高蕎麥結實率的途徑是創造授粉條件。蕎麥是蟲媒花卉作物,昆蟲可以提高蕎麥的授粉結實率。在蕎麥開花期進行蜜蜂輔助授粉。蕎麥開花前兩到三天,每畝蕎麥地里放1到3箱蜜蜂。

【邊肖結論】隨著人們對養生的不斷關注,營養豐富、功效神奇的蕎麥越來越受市場歡迎。因此,為了保證蕎麥的品質和種植效益,實現蕎麥的高產種植至關重要。本文介紹了蕎麥的起源和高產種植技術,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鍵詞: 若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