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花中偏愛菊的全詩 為什么詩人偏愛菊花?-環球熱議

2023-05-09 16:13:48

來源:互聯網

不是全詩花喜菊(菊花詩賞析)


(相關資料圖)

自東晉大詩人陶謙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后,陶淵明成為了愛菊之人的典范,菊花也逐漸成為了超凡隱士的象征。

歷代愛菊的文人墨客很多,詠菊的優秀詩篇比比皆是,從各自的角度贊美菊花。

陶淵明愛菊,賦予了菊花隱逸的氣質,后兩位詩人則賦予了菊花堅守內心的堅強品格。

唐·元稹的菊花

秋天的時候,房子周圍的灌木叢像是陶制的房子,周圍的樹籬也漸漸傾斜。

不是說花中偏愛菊花,而是這花沒有花。

詩人看著籬笆周圍的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他家的菊花和陶淵明家的一樣多。詩人醉心于賞菊,流連忘返,不知不覺到了“越來越斜”的黃昏。五彩繽紛的菊花和芳香的花朵是多么美麗的景色啊。

短短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勾勒出詩人秋夜漫步菊花、賞花吟詩、不思歸的畫面。

為什么詩人偏愛菊花?

詩歌往往和詩人自身的情況有很大的關系。這首詩寫于807年。在前一年,它是元稹高中的狀元。這是繁榮和鋒利的邊緣。但好景不長,他因為觸怒權貴而被降職。我媽再死的時候,丁在家。

元稹家周圍種滿了菊花。秋天來了,就像陶淵明的樹籬。圍著籬笆看菊花,不知剎那,抬頭已是黃昏。這個時候的元稹,估計也有和陶淵明一樣的隱居心態。

詩人說:“并不是花中偏愛菊花,這花里也沒有花。”不是他偏心,而是菊花的性格讓他佩服。

大部分的花只在春天或夏天開放,到了深秋,所有的花都枯萎了,只有菊花在萬物凋零的季節開放。很明顯,菊花不同于百花,堅持自己的性格,凌風傲霜。

在一個莊嚴的深秋,菊花給莊嚴的大地增添了一抹歡樂的色彩,給大地增添了充沛的生機,表示菊花與眾不同,贊美其歷經風霜后的忠貞和高尚的品行。

這是對菊花的贊美,也是對自己高尚情操的堅持。忍受風霜,忍受孤獨。

這首詩取了陶詩的意境,但又充滿哲理,不像陶公的萬能意象。同樣,詩人用簡單優雅的語言吟誦,在描述了具體畫面后,又用籠統的語氣解釋了喜愛菊花的原因。什么都沒說,就留下想象空給人咀嚼。最后一句“此花無花更開”,點出了菊花的性格,提升了全詩的格局,讓人遐想和惆悵。

宋代鄭思肖的《寒菊》也表現了菊花的傲慢。

花不開,但獨立的樹籬很好玩。

與其被北風吹死,不如香死在枝頭。

“百花不開百家爭鳴,獨立樹籬其樂無窮。”菊花不會和所有的花同時開放。不入鄉隨俗,不阿諛奉承,她就是貴人秀才。

“枝頭香死不如北風吹倒”,進一步刻畫了菊花寧死不被北風吹倒的畫面。即使它腐爛了,也永遠不會被吹離地面,不會被踐踏,也不會和污泥混在一起。

枯萎的菊花,雖然沒有了芬芳的香氣和嬌嫩的色澤,卻依然堅持著自己,傲然挺立。

鄭思肖的畫菊詩不同于一般的詠菊詩,不俗、不艷、不媚、不屈。他以物表志,賦予這首菊花詩特定的內涵。

要理解這首菊花詩,或者說要理解南宋詩人的菊花詩,就要知道那個時代的背景。

鄭思肖,在南宋末年,放棄了商業學校。元兵南下后,憂國憂民,提出御敵之策。但當時南宋朝廷已是窮途末路,統治者沉醉其中,無心抵抗,更談不上收復失地。鄭思肖傷心欲絕,獨自一人住在蘇州,一直沒有結婚。

南宋滅亡后,他改字記翁,取名索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臥室命名為“本洞世界”,并在其中隱喻性地使用了“大宋”一詞。這是把“本”字拆分,把“十”字放在山洞里的一種方式,也就是“宋”字。沒有十的“本”,就是“大”。

他擅長畫墨蘭。宋死后畫蘭花,后畫土。人家問為什么,他回答說:“你還不知道土地被人搶走了?”

詩中的“北風”指向北方的蒙古汗國。這首詩是鄭思肖的《菊花頌》,表達了他堅守高風亮節,寧死不屈的決心。他傾注了自己的血、淚和生命,是他對故國的執著和忠誠的誓言。

詩人對南宋菊花枯枝的吟誦,成了一個不解的情結,這一切都與南宋小朝廷的偏安偏弱有關。陸游在《枯菊》中寫過“空枝為殘蕊所托”,朱在《黃花》中寫過“與其與黃葉共舞,不如捧香枝老去”的詩句。

相比之下,《枝頭香消玉殞》比《枝頭香消玉殞》更加凄美悲壯,語氣威嚴,義無反顧。

與“北風中從不吹”和“秋風中不與黃葉共舞”相比,前者語氣更堅定,而后者只是一句普通的陳述句,“舞”字略帶女人味。更重要的是,《北風》更清晰地展現了作者的反抗。

當然,陸游的詩和朱的詩都是好詩,但的兩首更深刻、更激越,打動人心。

關鍵詞: 若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