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經的玄奘玄(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是真的嗎?) |全球熱頭條

2023-05-08 17:14:44

來源:互聯網

玄奘玄(玄奘法師西天取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中國,唐僧取經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的小說《對知志》、宋代的唐三藏《取經詩》、元代的戲劇《唐三藏取經》、明代的小說《西游記》中都有記載。那么,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西方的天空在哪里?

其實這些故事都是根據唐朝一個和尚玄奘法師去西方取經的故事改編的,這個西方指的就是現在的印度。

玄奘(600-664),俗名陳, *** ,法名玄奘,生于今河南偃師固鎮村。他是漢朝太守陳仲恭的后代。他的曾祖父陳琴是北魏上黨(今山西長治縣)太守,祖父陳康是北齊大夫,父親陳暉是江陵縣令。陳暉有四個兒子,玄奘排行第四。據說玄奘出生時,數百只鳥聚集在他家南面的鳳凰臺,鳳頭鳴叫三聲后,便平安降生。

玄奘年輕時很聰明,8歲就跟父親學了《孝經》。后來,由于家庭困難,他跟隨二哥常杰大師到洛陽凈土寺學習佛經。13歲正式出家,認真學佛。后來他到處向老師學習,講經典。盡管傳教多年,他對佛經的不同解釋仍有許多疑慮。66年,玄奘在長安遇到了來自印度中部的波羅米多羅,他是當時印度著名高僧界賢大師的弟子。玄奘聽他說杰賢在那蘭朵寺講《玉甲迪什論》,非常向往。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他下定決心要西行求法。

公元629年(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前往涼州(今甘肅武威)。當時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涼州邊境被士兵發現,并被告知返回長安。后來他逃過了邊防檢查站,向西到了玉門關附近的瓜州(今甘肅安溪)。玄奘在瓜州,查出玉門關外有五座堡壘,每座相距百里。中間沒有水草,只有堡壘旁邊的水源,有士兵把守。此時涼州的官員已經發現他越界,為他送了一份文書到瓜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穿過堡壘,你會被士兵抓住。玄奘正一籌莫展時,遇到了一個名叫師陀的當地胡人,他愿意為他帶路。玄奘喜出望外,賣了衣服,換了兩匹馬,帶著師陀連夜出發,終于走出了玉門關。他們睡在草地上,準備繼續向西。當我想到師陀已經去兜風了,我就不想再往前走了,甚至想謀殺玄奘。玄奘發現他不懷好意,就把他打發走了。

之后,玄奘在關外的沙漠中摸索前進。大約走了80英里才到達之一個堡壘。怕被守軍發現,白天躲在沙溝里,等到天黑才接近堡前的水源。他正要用皮袋盛水,突然一支箭射來,差點射中他的膝蓋。玄奘知道自己逃不掉,索性對著碉堡大喊:“我是長安來的和尚。不要射箭!“堡里的人停止射箭,打開堡門,把玄奘帶進堡里。所幸守堡校尉王翔也信佛。問清楚玄奘的來歷后,不但沒有為難他,還派人幫他盛水,送來一些糕點,親自把他送到十幾里外,并把他引到一條通往第四堡的小道上。第四堡的一個上尉是王翔的同宗兄弟。聽說玄奘是王翔的人,熱情地接待了他。他告訴他,第五堡的守軍很殘忍,叫他繞過第五堡,去野馬泉打水,然后向西走,那是一片八百里長的沙漠。

玄奘離開四堡,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找不到野馬泉。他正要拿起隨身帶的水袋去喝,卻不小心把一個皮袋里的水灑在了沙灘上。沒有水我們怎么穿越沙漠?玄奘想回四堡打水。走了十幾里路,他突然想起來,當初離開的時候,他曾發誓不到目的地絕不后退一步。現在遇到困難怎么退?想到這里,他掉轉馬頭,繼續西行。

沙漠遼闊,地上沒有鳥,地上沒有動物。有時一陣旋風卷起漫天黃沙,像暴雨一樣落下。玄奘在沙漠里連續走了四夜五天,沒有水喝。他太渴了,最后暈倒在沙漠里。第五天半夜,一陣涼風把玄奘吹醒了。他站起來,牽著馬走了十多里路,發現了一片草地和一個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馬才能擺脫無望的境地。又走了兩天,終于出了大漠,過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以東)。

昌王(Q)也是佛教徒。聽說玄奘是唐朝的高僧,很受尊敬。請他講課,懇切地請他留在高昌。玄奘堅持拒絕。他說:“我是來西方求法的。今天,我被你阻礙了。陛下只能留下我的尸骨。陛下不能保留我求法的意志和決心。”見文泰留不住他,便收拾玄奘的行囊,派25人30匹馬護送游游資源網。他還寫信給沿途24個國家的國王,請求他們保護玄奘的過境。玄奘率兵穿越雪山冰川,歷盡艱辛,抵達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見。之后一路經過西域各國,來到天竺(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印度)。

天祝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許多佛教古跡。玄奘游歷天竺,朝拜圣地,向高僧取經。有一次,當他乘船渡過恒河時,遇到了一群強盜。他們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會殺人祭拜。船上的強盜看中了玄奘,想殺了他祭祀神靈。玄奘反復給他們解釋也沒用,他們只好閉著眼睛念經。巧的是,這時刮起了一陣大風,河水湍急,差點把船掀翻。強盜嚇得趕緊跪下懺悔,放了玄奘。這件事很快傳開了,當地老百姓都以為玄奘真的有什么佛門保護。

天竺莫杰托有一座古廟叫那爛陀寺,位于古印度城市王蛇城外。它是當時印度更大最壯觀的佛教寺廟,也是印度佛教的更高學府。這座寺廟收藏了大量的大乘和小乘佛教經典、最古老的婆羅門教經典以及天文學、地理學、藝術、醫學、數學和音韻學方面的書籍。當時印度一流的佛教學者都在這里進行教學和佛學研究工作。除了印度學生,還有來自中國、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我國的法顯和玄奘都曾在這里求學。修道院的住持是年近百歲的賢諫大師。他對佛教理論有著高超的研究,是當時印度佛教的權威,被尊稱為“護法”。玄奘自631年起在寺中苦讀五年,讀完寺中佛經,成績優異。在他留學期間,那爛陀寺能夠容納10000名學生和1500名教師,其中20本書有1000多名講師。有30個鏈接的多達500人;有10個人掌握了50本書,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是佛經、法度、理論的總稱),玄奘就是其中之一。然而,玄奘并不滿足。他游歷了幾十個國家,虛心請教名師,多次參加佛學辯論,贏得了聲譽。

戒陀的佛王是一個佛王。聽到玄奘的名氣,他見了玄奘,說早就聽說中國有個英雄的秦王。玄奘告訴他,秦王就是現在的唐皇。62年,日本戰王在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為玄奘舉行了盛大的講經大會。有20多個諸侯王公,3000多個僧人,2000多個婆羅門,來自不同的學校。追憶王邀請玄奘在會上講課,讓大家辯論。大會連續開了18天,觀眾對玄奘精辟的見解印象深刻。沒有人能反駁他,獲得了大乘的稱號。發布會結束時,故宮的國王和其他國家的國王互相贈送了一份豐厚的禮物,他全部謝絕了。最后,追憶之戰的國王懇求玄奘帶著一頭裝飾著漂亮府邸的大象去一周,以示對中國大師的敬意。63年初,憶戰王邀請玄奘參觀在博洛耶哈(今阿拉哈巴德)舉行的佛教第六屆裸體大會,歷時75天才結束。會后,玄奘啟程回家。

公元645年正月,玄奘經過十六七年的游歷,帶著六百多部佛經回到長安。他不屈不撓的取經事跡,喚醒了長安人民。宰相方出門迎接,長安城數千人也出門熱烈歡迎。玄奘還在長安朱雀街南端展示了帶回的600多部佛經,讓人參觀,觀眾絡繹不絕。身在洛陽的唐太宗非常欣賞玄奘的壯舉,在洛陽宮接見了玄奘。玄奘向唐太宗詳細報告了他游歷西域的經歷。

此后,玄奘在長安鴻福寺、濟安寺、西明寺、玉華宮等地組織翻譯工作坊,致力于翻譯從天竺帶回的佛經。因長年勞累,于664年2月5日病逝于裕華宮。從645年入住鴻福寺到664年死于玉華宮,玄奘做了19年的翻譯工作,翻譯了75部佛經,共計1335卷。這些佛經大部分后來在印度失傳,所以玄奘的譯本成為研究古印度半島宗教、哲學、文學和科學的重要文獻。何有有資源網把中國唐代著名的樂舞《秦王之戰》和老子的《道德經》翻譯成梵文,傳到印度。大乘佛經,大乘信仰的理論,在印度已經失傳。玄奘將此經的中文版翻譯成梵文后傳入印度,不僅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還保存了珍貴的佛教資料。

此外,他還和弟子們一起寫了一本書《大唐西域記》。在這本書里,他記錄了自己親自去過的110個國家和聽說過的28個國家的地理情況和風土人情,成為一部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本研究中世紀印度歷史的最詳細的書。隨著12世紀佛教在印度的逐漸衰落,印度最古老、最宏偉的佛教寺廟那爛陀寺于1197年和1203年被夷為平地,失去了蹤影。直到1915年,印度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根據玄奘翻譯的《大唐西域記》一步步追蹤,才發現了這座被埋沒了幾千年的古代名寺。1950年,中印合作在王蛇玄奘寺故居修建了紀念館。附近還有一座博物館,珍藏著那爛陀遺址發掘出來的文物。

玄奘不僅為佛教的發展和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他為了理想而不屈不撓地學習的精神至今仍激勵和感染著每一個人。

關鍵詞: 若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