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7 08:44:35
來源:國際金融報
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之不良營銷手法專題分析》,商家“假”促銷虛優惠、混淆計量耍手段、超售套券難兌換、砍價集贊拉人頭、洗腦營銷誘消費等十種行為被點名。
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21年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271107件,解決207310件,投訴解決率76.4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1749萬元。
其中,因經營者有欺詐行為得到加倍賠償的投訴2296件,加倍賠償金額195萬元。接待消費者來訪和咨詢34萬人次。
假促銷,虛優惠
中國消費者協會指出,經營者為了更好的將產品和服務觸達消費者,采取了很多新型的銷售手法,但其中也夾雜了一些不良經營手法,引發消費糾紛,值得社會關注。
這種不良營銷手法,一是利用滿減吸引下單。部分外賣平臺商家打著各種“滿減”旗號,吸引消費者關注和下單,實際要參加滿減活動就要放棄打折、特價菜品,而后者往往是熱銷菜式。二是宣傳“秒殺”制造“超值”優惠。部分電商平臺或網店開展“秒殺”等活動,或者標注限時“清倉價”“打折價”“甩賣價”等,貌似大幅優惠,實際“秒殺”價與平時相比讓利很少。三是附加條件限制兌現承諾。部分經營者開展“下滿3單免1單”、“下滿3單全額免單”活動,兌現時卻附加各種條件,誘導消費者再次消費。此外,部分實體店商家標低價收高價,引發糾紛。
“如今,很多不法商家就打著低價的噱頭,虛假促銷和優惠的方式吸引消費者‘入坑’。”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比如近日北京市場監管局對學而思、新東方在線4家培訓機構開出50萬元罰款,原因就是相關機構通過抬高原定金額,再進行促銷打折活動,制造降價力度很大的假象,最后成交的并非標注的原價。
“這樣的惡性行為比比皆是,消費者不僅容易受到欺騙,且很難獲得調查渠道,必須要市場監管局介入或平臺方主動加強管控。”該人士如是說。
中消協對此表示,消費者在參加促銷活動時,要注意了解活動規則,發現上當受騙要保留證據、及時維權。
此外,對于混淆計量耍手段,一是經營者采取不正當手段使商品分量不足;二是以次充好,有的將“處理品”“殘次品”等謊稱正品;三是在網絡購物中,有的商家混淆計量單位“寸”和“英寸”,銷售電視機尺寸縮水,或者存在產品配置降級等現象。
集贊拉人頭實為引流
砍價需集贊拉人頭這種方式同樣被詬病。
部分商家為了擴大宣傳效果,提升人氣,刺激消費,誘導消費者轉發鏈接、圖片,通過天天打卡、收集好友點贊、邀請好友“砍價”等方式低價銷售或者贈送產品或者服務。消費者按要求參與,符合活動要求兌換獎品時,經營者以各種理由拒絕兌換,引發消費糾紛。該類營銷方式廣泛存在于餐飲、票務、教育培訓等領域,比如,打卡轉發送課程、打卡返現、集贊免費返現、好友助力砍價等。
上述人士分析,集贊拉人頭的做法,目前微信群是重災區,各種賣廣告、幫砍、助力行為流入到各個群內。這類砍價看似是促銷活動,實際上只是商家引流的方式,通過好友關系間的病毒式傳播,吸引更多人進入商家的圈套。
對此,中消協認為,經營者的轉發、集贊等活動,目的是利用消費者幫助其營銷,以擴大知名度,提升人氣,吸引客流。經營者拒不兌現承諾,甚至擅改規則,只會引發負面效果,失去人心,得不償失。
此外,低價促銷的方式也暗藏風險,實則都是商家噱頭。
一是部分商家以“0元購”“0元學”“一元購”等形式低價吸引消費者購物,實際為消費者辦理貸款或者分期付款。二是部分商家利用“充多少送多少”“高額返現”等形式,誘導消費者大量充值。三是部分網絡商家或電視購物商家采用貨到付款方式給消費者快遞不知情商品,騙取貨款。
中消協提醒,經營者為消費者辦理各類“消費貸”,應當明確告知消費者金融產品的詳細情況和相關風險,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如果利用“0元購”“0元學”隱瞞真實情況,不告知消費者甚至代替消費者辦理“消費貸”,涉嫌消費欺詐。“消費貸、消費分期雖然解決了消費者的燃眉之急,但是這類金融產品都有相關費用,消費者實際支出成本更高,潛藏很大風險。”
還有商家使出各種招數,引誘消費者私下交易。
比如,有些網購平臺上的商家通過客服聊天引誘消費者私下交易,導致消費者售后無保障。還有部分微商通過社交平臺或者聊天群加消費者好友,誘導消費者私下交易。三是部分微商在社交平臺發布促銷廣告,引誘消費者進入不知名網站或者添加微信交易。
“概率”營銷被點名
中消協同時點名了“概率”營銷的做法。
經營者在銷售過程中利用獵奇心理、獲獎心態,通過概率、算法,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比如盲盒經濟、網絡游戲抽獎等。一是盲盒范圍不斷擴大,涉及玩具、通訊產品、餐飲、機票、網絡游戲、活體動物等各種類型,部分消費者沉溺盲盒產品,過度消費。一些消費者為了收集齊全整套產品,反復購買盲盒,花費很大;一些消費者買到的盲盒內容物與宣傳不符;一些消費者拆封后發現產品存在質量問題,有的到手時已被拆開過。二是部分網絡游戲玩家為了抽中心儀的獎品,不斷充值。三是一些商家對購物憑證進行抽獎,實際卻推銷質次價高的商品,有的還不兌現獎品。四是部分商家利用消費者數據通過技術手段提高不活躍用戶的中獎概率或中獎金額,刺激消費。
上述人士分析,這類盲盒消費有賭博嫌疑,容易讓消費者產生成癮心理。目前盲盒營銷仍處于法律無法監管的灰色地帶,消費者應謹慎操作,避免誤入歧途。
混淆“定金”和“訂金”
還有不少商家擅長玩混淆“定金”和“訂金”的套路,消費者常中招。
訂金具有預付款性質,可以隨時退款。定金則是一個法律概念,通過“定金原則”對合同的成立和合同的履行提供擔保,對交易雙方都有約束,消費者違約,經營者可以不退定金,經營者違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部分經營者故意混淆“定金”和“訂金”,讓消費者預付費用時以為是訂金,實際寫的卻是定金,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此類糾紛常見于汽車消費糾紛。此外,汽車糾紛中經常遇到出庫費、保險費等各類費用。汽車產品含“科”量越來越高,汽車廠家從消費者端獲得的數據越來越多,信息優勢更加明顯,消費者更加弱勢,產生糾紛后,往往處于不利地位。
還有一些不良商家銷售違禁或無法使用產品,消費者往往在不知情下購買。
具體來看,部分網絡商家銷售針孔攝像頭等竊聽、竊照專用器材,銷售已經淘汰商品、禁售產品、違禁活體動物等。還有的商家只顧推銷,不告知商品和服務正確使用的范圍和途徑,不考慮購買人情況,導致消費者無法正常使用相關商品和服務。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責任編輯 孫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