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發布疫情期間維權熱點 口罩酒店成維權熱詞

2020-03-16 09:04:44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課外輔導線下改線上了,授課質量能保證嗎?健身會所暫停營業了,會員卡能延期嗎?理發店關門了,存進去的錢會不會打水漂?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1月20日至2月29日,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涉“疫”消費者投訴180972件,其中近半涉及價格問題,預付式消費糾紛也明顯增多。

昨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中消協對疫情期間消費者維權熱點問題進行了發布。

因疫情影響想要將提前訂好的酒席退訂,卻遭到酒店拒絕;1204元買的機票,因疫情封路無法出行,卻只收到320元退款;預訂了某酒店的客房,協商退房事宜時,酒店拒絕退訂。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大部分消費者被迫改變消費計劃,或者部分經營者無法正常提供服務,導致合同類糾紛增多。記者注意到,消費者投訴主要集中在餐飲服務、住宿服務、出行服務、旅游服務等方面。此外,在特殊時期,家政、健身、教育培訓等預付費類消費場所也不能正常營業,導致相關糾紛增加,特別是在教育培訓方面。

對于疫情期間出現的合同退訂糾紛問題,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專家分析稱,新冠肺炎疫情屬于不可抗力因素。根據《合同法》,消費者和商家有權解除合同,且雙方都不用承擔違約責任。如果消費者之前有部分消費,可以要求退還扣除消費部分的剩余款項;如果消費者之前交過定金,也有權要求返還定金。部分培訓機構把線下培訓改為線上培訓,實際上也屬于合同變更。依據《合同法》有關規定,變更合同需要雙方協商一致。消費者可以不接受合同變更條件而解除合同,要求培訓機構退還相關培訓費用。

平時2.5元一包的口罩,疫情期間,竟被某藥房加價賣到了40元一包。受疫情影響,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和蔬菜糧油等民生消費品價格類投訴成為熱點。

由于疫情疊加春節假期,物流、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升,導致部分物價正常上漲,但與此同時,也有部分商家趁“疫”漲價,牟取暴利,破壞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

記者發現,與疫情相關的價格類投訴主要集中在幾大問題。比如,部分不法商家低價進貨高價售賣,哄抬物價,甚至同批次產品短期內連續漲價;部分經營者以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護用品高價強制搭售其他物品,限制消費者選擇;還有部分經營者不明碼標價,對蔬菜、肉食等搭配出售,只標總價,沒有明細的品名、單價、數量、重量等。

而在產品質量方面,消費者投訴稱,口罩、酒精等防疫用品質量參差不齊,比如口罩開線、產品過期等;部分商家售賣“三無”防疫用品;或是以防疫為噱頭,夸大或虛假宣傳普通口罩的防護功效,或以普通一次性口罩冒充醫用口罩;此外,還有銷售假冒品牌口罩等情況。

對此,中消協指出,針對部分經營者趁“疫”囤積物資、哄抬物價、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行為,建議有關部門從重從快嚴厲打擊。

多名消費者反映,某網絡購物App涉嫌以售賣口罩為噱頭,賺取消費者下載量、注冊量,在消費者下單且支付成功后,又以斷貨為由,采取單方“砍單”行為。而部分微商、朋友圈代購趁“疫”售假、誘購、二維碼詐騙等情況嚴重。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口罩、消毒液、溫度計等商品需求量大、供應緊俏。一些電商借機實施誘購、“砍單”等不良營商手法牟取不正當利益。對此,中消協提出,電商平臺應加強對誘購等不良營商手法的管理,可建立“砍單”行為解釋答復網上專區,對于“砍單”的原因、涉及單數、總額度、具體訂單號等進行公示,給消費者一個合理的交代。對于電商平臺來說,要對不法商家進行批評警告、扣除信用分、公示,直至清出平臺。平臺經營者一旦疏于管理而造成消費者權益受損,也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關鍵詞: 口罩 酒店 中消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