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娛 > 正文

春聯背后的故事 春聯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2023-02-15 11:32:37來源:匯世網  

春節掛春聯,是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文化。其實早些時候并沒有春聯的說法。

它的來源是一位帝王,據說五代蜀王孟昶是一個離經叛道的國王。一次,在年底的除夕夜,他突發奇想,讓他的一個下屬辛寅遜,在紅木板上寫兩句話,掛在自己家客廳的門框上,扮作桃符,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先輩恩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春意常在。從那以后,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明現在用駢體聯語來代替“神荼”、“郁壘”,還有了更豐富的內涵,不僅是為了辟邪驅邪,還增加了祈愿的內容。這成為中國最早的春聯。

到了宋代,在紅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詩《元日》中,“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反映了家家戶戶每到除夕之日,掛桃符的盛況。隨著門神的出現,桃符過去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漸漸消退,這些使命被轉移到門神身上,而桃符的內容則演變為表達人們對來年好運和豐糧的美好祝愿。

“春聯”一詞出現在明初。明太祖的朱元璋當了皇帝,喜歡排場,也喜歡每年除夕大戶人家貼的桃符,所以想宣傳一下。除夕前一年,他頒布了一項皇家法令,要求金陵每家每戶都在門框上貼上用紅紙寫的春聯,以迎接春節。大年初一上午,朱元璋挨家挨戶去看望春聯。每當他看到一副寫得很好的春聯,他都非常高興,贊不絕口。檢查中,朱元璋看到一戶人家不貼春聯,非常生氣。他問原因是什么。那人回答:這是一個屠戶。過年的時候他忙得還沒來得及找人寫對聯。朱元璋命人帶上筆墨紙硯,為這家人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后繼續巡邏。過了一會兒,當朱元璋結束巡回演出回到宮廷時,他又路過這里。看到屠夫家還沒有貼春聯,就問怎么回事?主人家恭恭敬敬地答道:“這春聯是皇帝親自寫的。我們高高掛在中殿,每天燒香。朱元璋聽了,喜之不盡,命人賞了這家人三百兩銀子。“。

因此,“春聯”的命名和推廣只能通過朱元璋發布的行政命令和皇家法令在每個家庭普及了。

關鍵詞: 春節掛春聯是為什么 春聯起源于什么朝代 春聯背后的故事 春聯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