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 15:40:1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界青少年多年來積極義務植樹,在扶直樹苗、揮鍬培土、壓實土壤中增強了愛綠護綠的生態環保意識,為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貢獻著青春力量,當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受訪者供圖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石礦山種活一棵樹,有多難?
【資料圖】
“比養活一個孩子都難。挖開表面土層后發現,坑內有石塊、煤渣和被硫化后呈白色狀的填土。”今年34歲的石嘴山市消防救援支隊政治部副主任、組織干部科科長馬瑞陽介紹,要先用挖掘機刨開堅硬的砂石地,挖出1米見方的樹坑。因為土層下是煤矸石,無法蓄水,要想樹木成活,還得逐一覆上保墑土、營養土、封土。
寧夏政協的最新數據顯示,寧夏回族自治區80%的地域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可造林的國土空間僅約104.98萬畝。2017年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以來,完成營造林817萬畝,保護修復濕地80萬畝,退化草原生態修復175萬畝,治理荒漠化土地540萬畝。
這些成績的背后,有當地青少年努力愛綠護綠、保護家鄉生態環境的艱辛付出。也許他們每年種樹的區域和規模在變、樹木本身的價值和樹種也在變,但不變的是他們從小到大義務植樹的熱情。
立下愚公志,為“父親山”披綠衣
秀美的賀蘭山橫亙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阻擋著騰格里沙漠的蠶食,被寧夏人民譽為“父親山”,是西北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一座礦藏豐富的寶山。從20世紀50年代三線建設開始,賀蘭山豐富的煤炭、硅石資源陸續被開挖開采,山下崛起了石嘴山這座新型工業城市。
馬瑞陽在當地工作多年,看到過這座“父親山”釋放資源紅利的同時,也傷痕累累。2013年至今,他參加過12次單位組織的義務植樹活動。那年春季,他第一次在大武口區賀蘭山北武當生態公園內種下80棵樹。
特別是在2017年寧夏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后,馬瑞陽的單位每年更為頻繁和高強度地參加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組織的義務植樹活動。2021年11月當地開展賀蘭山“增植包綠”植樹活動時,這支隊伍一口氣承接了位于石炭井大磴溝煤礦區的700余畝責任區。
馬瑞陽介紹,這個礦區經過長期探礦、采礦、運輸、拋廢,遺留下許多礦坑,地表破碎、巖石裸露,幾乎沒有植被,還堆有大型采礦廢石。責任區基本都在礦坑回填后形成的土臺階上,土壤條件差,降水量低,“要重點修復凈化這些區域的生態,增加綠色植被”。
當時已入冬,能不能把樹種活,值不值得在這里植樹?
不過,這并沒有難倒大家。兩天后,由馬瑞陽等100名指戰員組成的賀蘭山“增植包綠”志愿服務隊,帶著植樹工具、挖掘機、樹苗、肥料和灌溉用水出發了。
在大西北黃土層深厚的地方植樹,用鐵鍬挖坑就行,但在這里行不通。
“種樹有‘三踩一提’的技巧,土要墊一層、踩一層,要踩實,但得以巧勁稍微松一松,這樣才能端正苗木的根系生長方向。”馬瑞陽介紹說,與樹苗一起放進樹坑的,還有“苗褓褓”——一種用黃土和秸稈枝葉制成的植樹保水容器。回填土方后,他們還會倒少許羊糞作為肥料。為了日后澆水時便于聚水,再將挖出的碎石做成一個圓形圍堰圍住種植穴。
“澆水要澆3次,責任區沒有水源,都是從大武口區運上山的。”馬瑞陽說,冬季要防風保溫保濕,最后用塑料膜覆蓋樹苗和樹坑,才算種好一棵樹。那次,全隊種了600余棵試驗苗。來年春季再去時,近80%的樹苗都發芽了。“我們用行動證明,煤礦回填區能種樹,且能種‘活’樹!”
平羅縣消防救援大隊翰林南街站政治指導員張安安今年31歲。他從小在石嘴山生活,記得小時候大風一刮就是1個多月、一說話嘴里都是砂礫,2015年工作后連續9年參加單位組織的義務植樹活動。銀川市賀蘭山東麓及石嘴山的石炭井、汝箕溝,都有他種下的樹苗。
“在石礦山種樹特別艱難,挖每一鏟土,都要用足力氣揮動鐵鍬。”張安安去年種下20余棵檸條、5棵槐樹;今年4月19日又種了10棵槐樹,“說實在的,現在的石嘴山城市建設得很漂亮,氣候比前些年優良了。我們年輕人的感受是,生活幸福指數在上升”。
“‘立下愚公志、綠化賀蘭山’是大家不變的初心。”馬瑞陽說。
多種樹護生態,反哺母親河已成年輕人常識
黃河穿城而過的中衛市,緊鄰騰格里沙漠。轄區中寧縣居民向來有“中衛多種一棵樹,黃河少落一粒沙”的共識。
今年28歲的尹永從小生活在這座縣城。他的童年回憶,是春節遇到沙塵暴,黃沙漫天,眼睛睜不開、身體站不住。所以他很羨慕南方城市更綠的底色。
今年3月底,由他發起的中寧縣逆行者救援隊正式成立了。這支年輕的民間公益隊伍里多是二三十歲熱心公益志愿服務的年輕人。“盡管這個組織平時救的是人,但其實我們的地球也需要救援。植樹是個慢工細活兒,短期內看不到太明顯的變化,但是利在千秋的好事。我愿意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總有樹木成林的一天。”
黃河沿岸的綠化,更突出城市綠化、道路綠化、濱水綠化和森林改造等方面。中寧縣的植樹造林主要在南山一帶。尹永介紹,和馬瑞陽他們種樹一樣,南山也是石頭山,種樹需要費力挖坑、墊黃土層。“石頭山存不住水,這幾年中衛施行滴灌措施,以此穩固幼苗成活率。”
一個半月前,尹永和11名年輕隊員去南山一帶種樹。那時開春后不久,土層還未完全蘇醒。隊伍里有個小伙子從小在城市長大,從沒拿過鐵鍬。他很賣力地一鏟接著一鏟地挖坑,不一會兒就感到右手發麻,仔細一看原來磨出了水泡。但他并沒有因此中斷,而是認認真真地栽下并扶正樹苗、填土、澆水、覆土。
“我們年輕人不是不能吃苦,而是缺乏這樣的鍛煉機會。那天,大家種下98棵柳樹。”尹永說,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有空就玩手機,而他希望帶動大家加入植樹造林的行列,種樹既能鍛煉身體,又能綠化家鄉的生態環境。
談及家鄉的生態環境,尹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縣城越來越“綠”,年輕人一年四季都有親近大自然的機會,踏青、徒步、露營、野炊、撿秋、賞雪;晨昏兩個時間段,綠化帶跑道里鍛煉身體的人越來越多;陽光充足的天氣,來南山公園的人比以前多了。
“種樹和綠化有著越來越現實的意義。”起初對“碳庫”并不了解的尹永通過網絡查詢得知,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機碳庫。森林固碳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的經濟有效方式。“作為年輕人,為實現‘雙碳’目標,要積極行動起來,既要見縫插綠,也要低碳生活,一代又一代堅持下去,建設好美麗中國。”他說。
傳承治沙精神,當好新時代接班人
靈武市第四小學學生王書彤有個“明星爺爺”。她的爺爺王有德曾任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40多年來科學治沙,參與并帶領職工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為全國防沙治沙提供寶貴經驗,2019年9月29日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王書彤的父母常年在鄉鎮工作,從小由奶奶照看。奶奶常帶她給在治沙造林一線工作的爺爺送飯。她見過爺爺背著100多斤重的稻草在沙漠深處一門心思研究植草的樣子,看過林場叔叔阿姨俯身扎草方格固沙的艱辛。5歲生日時,她向媽媽提出的愿望是“要一把小鐵鍬”,原因是“要和爺爺一樣,讓沙漠變成綠色的。”
長到3歲后,每逢植樹節和節假日,王書彤常跟著爺爺學種側柏、杏樹,為樹木除草、松土、抹芽、修枝。“寧夏地處半干旱地區,荒漠治理多采用的是針闊混交林栽種模式。這幾年學到了不少林草種植管理知識。”王書彤說。
這名11歲的女孩向記者分享著自己的種樹技能:要明確種什么樹、樹根多長、帶的土球直徑多大;要提前確定好樹坑的點位,科學設置樹間距,樹坑的深度和直徑一般比樹苗土球大10-20厘米;放樹苗時要扶正,與前后左右的樹對齊。
“對了,爺爺還教過:樹一定要現起現栽,絕不能過夜或者放置時間過長,并且栽種完成后要及時灌水、要灌足。每一棵樹都是有生命的,要愛惜。”王書彤說。
王有德今年70歲了,前幾年在一位中國臺灣客商的提議和捐贈下,成立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從去年開始,王書彤在節假日一有時間就去基金會擔任紅領巾講解員,為參觀者進行講解。
“爺爺是我的榜樣。想做雛鷹就得豐滿自己的羽毛。我現在的任務是努力學習,長大了要像爺爺一樣帶動大家一起把更多的沙漠變成綠洲。”王書彤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