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9 05:53:18
來源:新京報
8848.86米,這個特殊的地理數據,是激勵一代代登山測繪隊員追光前行的精神坐標。
【資料圖】
1975年之前,珠峰高程數據一直被國外壟斷,就連中國版地圖上也使用的是國外數據。為了填補這項空白,在設備有限、技術還不成熟的條件下,國內幾乎所有的登山隊員都抱著視死如歸的精神去完成測量任務。也是在這年,中國首次測出珠峰的海拔高程為8848.13米。2005年,中國人再次登頂測量珠峰,向世界發布了珠峰巖石面高程為8844.43米。最近一次測量珠峰是2020年5月,中國與尼泊爾共同宣布珠峰最新雪面高程8848.86米。
從2012年到2022年的十年間,陳剛先后四次攀登珠峰。身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的陳剛不僅僅是一名登山者,他長期從事大地測量研究工作,肩負著采集科研數據等科考任務。
2020年,國家啟動中尼珠峰高程測量任務。陳剛全程參與測量珠峰“新身高”。在后期沖頂過程中,盡管受惡劣天氣的影響,陳剛依然完成了三次沖頂往返相對重力測量工作,獲取了珍貴的時段重力變化數據。
2022年4月30日上午,陳剛與在讀中國地質大學測繪專業的兒子陳李昊一起,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父子倆不但完成了多年前關于珠峰的約定,也在地球之巔完成了一次科研精神的傳承。
陳剛說,珠峰既是地理高峰,也是學術高峰。“登頂珠峰不是目的,我心向往的是毫米級數據?!?/p>
為珠峰量身高
新京報:為珠峰量身高,在普通人看來是非常專業的課題,您會如何深入淺出地解釋這個過程?
陳剛:類似給人量身高,首先我們要確定頭在哪里,同時也不能忽略他站在什么地方,把腳的位置定準。
第一個工作是確定基準。首先要關注珠峰的頂部和海平面問題,要從日喀則、拉薩等周邊地區把我們國家高程測量的基準引過來,引到珠峰大本營,確定起算點的位置。從大本營的起算點到峰頂,我們要找六個交匯點,要從六個方向測量珠峰,這六個點的工作是珠峰測量的基礎測繪工作,先打基礎。
第二步,測量隊員要用儀器往頂峰一步一步推進,這個工作就叫傳遞高程,測量工作和登山工作同步進行,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往上傳遞高程的過程中還需要多次測量,往返觀測,等這些準備工作都完成了,就需要等一個好天氣,我們在窗口期,把北斗導航設備和測量覘標送到頂峰。
新京報:頂峰常年積雪,雪的厚度常常隨天氣變化而變化,這個因素是否會影響到珠峰的身高?
陳剛:頂峰測量,它不能只依靠一種技術,需要多種數據的對比,我們要用到比如說北斗衛星去測坐標,那北斗測得準不準呢,還需要GPS和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等其他衛星的數據做對比。衛星測量是一種新方法,要與傳統的方法相互結合相互對比分析。
傳統的幾何測量方法是多次在頂峰豎起測量覘標。覘標是紅顏色的,有很多反射棱鏡。我們要從山下的六個交匯點上瞄準峰頂豎起的覘標,通過發射這種激光,使信號反射回來,得到六個點到珠峰頂的距離,這個工作叫三角高程測量。人在頂峰最多待一個多小時,但反射的目標還在頂上,這個測量可以從早測到晚,要測幾十組數據。
但是這些方法都只能測到雪的表面。雪在峰頂它是高低起伏的,有時候下一場大雪,峰頂的高度位置也會變化。你想確定雪有多深,我們就要在峰頂使用冰雪雷達探測儀掃測幾條剖面,后期在電腦上通過數字高程模型確定立體的雪深。我們還要用地面重力儀在頂峰測重力值,研究相對于珠峰下面基準點的重力變化量。2020年,我們國家還在珠峰地區開展了航空重力測量。這些數據相互檢驗和融合,也是傳統測量和現代測量的融合。
新京報:因為攀登珠峰每年只有短暫的窗口期,測量人員如何做到一邊登山一邊測量?怎么在有限的時間內同時去做專業的事?
陳剛:一邊要訓練怎么往上爬,一邊做測量,并且有時候還要往返測,相當于我們早上從海拔5364米的珠峰大本營出發,到海拔5800米的地方向上走了九公里,測了一整天,但是到了那個地方以后還要往回返測,相當于我們從零開始再返回看,數據還是不是零,數據要閉合,這是往返觀測。
這個過程我們要依靠登山隊員協助,沒有他們提前修路繩,提前搭設帳篷,準備補給,測量工作將會非常艱難。測量人員和普通的登山者一樣,都要往上走,只不過測量隊員要肩背比較精密的設備,普通設備可以讓別人背,但是怕摔的儀器都要我們自己背。
2020年,我們其實是登了三次才往上沖頂。從大本營走到6500米,花了兩天;到7028米又花了一天;沒想到在7790米的地方,下了一場大雪,我們就不能往上走了,只好撤回大本營。等第二個星期決定上去,又沒有完成,到第三次才成功登頂。
我們的多次往返,上下測量,其實對測量是一個好事,有更多的數據做支撐,但也會消耗更多的體力。
珠峰之險
新京報:2023年,尼泊爾當局一共頒發了478張珠穆朗瑪峰登山許可證,創下七十年以來的最高紀錄。由于99%的登山者至少會有一名夏爾巴向導陪同,今年珠峰攀登人數業已超過一千人。目前,從尼泊爾南坡攀登珠峰的死亡和失蹤人數已經多達十幾人。攀登者怎么預估風險?
陳剛:其實尼泊爾的南坡路線,更多是商業型登山,輔助配合的商業公司特別多,像今年中國人從南坡登珠峰的大約有九十人,相比之下,從中國北坡允許登珠峰的只有15人。
在中國,我們有國家體育管理總局的登山運動管理中心負責審批,要求身體健康,年齡不能超六十歲,不能小于18歲,沒有登過八千米海拔以上的山也不允許登珠峰。但在國外沒有這些要求。
人數多的風險在于,本來一條窄路,在行走過程中會擁堵。大量的人會在擁堵的過程中凍傷,因為堵在了一個節點,一個人上不去,上面的人也下不來,有時候會等兩個多小時,這樣就造成體能和氧氣的消耗。
新京報:在中國境內,北坡登珠峰的話,會面臨哪些風險?
陳剛:有一些風險是無論北坡和南坡都會面臨的。首先在于氣候,珠峰地區是小氣候,在十公里內天氣變幻無常,有時候變化按分鐘計算,你行進的過程中時刻會出現大風或暴雪。
你還會面臨雪崩、冰裂縫,腳下的冰裂縫很隱蔽,不小心走著走著就會掉到裂縫里去,裂縫下面基本都是深淵。再有經驗的人,都無法和自然抗衡。我們每次測量都會有人手腳凍傷,這些都屬于惡劣環境影響。
另一個風險在于人,你依托的向導的經驗和他的能力都很關鍵。我們有一年攀登過程中向導生病了,要臨時下撤,他下撤我們也只能跟著下撤。也包括物資的問題,比如提前準備好的帳篷,有可能會被風刮破吹走,你就沒辦法在那休息。
父子登頂?科學傳承
新京報:為什么會和兒子一起攀登珠峰?
陳剛:登山和科考結合是中國地質大學的傳統,有非常鮮明的學科特色。我的兒子也在地質大學讀書,學的也是和我一樣的測繪專業??蒲胁皇且淮四茏鐾甑?,需要傳承下去,通過攀登自然的高峰,他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攀登他的科學高峰。
2022年我之所以帶著兒子一起爬珠峰,是想讓他配合我去珠峰完成一項科研任務,我給他配置了一套和我一模一樣的設備,想到我若上不去就讓他來完成。當年他是我們隊伍第一個到達頂峰的,上去后沒有等我就完成了40分鐘的觀測任務,我們會合后,我又把儀器和他放在一起,做了20分鐘的比對觀測,有了雙備份數據。下山時我們還采集了雪樣和巖石樣品。
新京報:在20多歲的年紀登頂成功,這個過程對他產生了什么影響?
陳剛:我之前總是擔心他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是他就能完成任務。如果一個年輕人學會了吃苦,學會了堅持,他一輩子不會再怕什么了。
而且這個過程還可以讓他學會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他會去感謝為他做了大量幕后工作的藏族同胞,他可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知道,如果沒有這些人,誰也登不上去。我一直說不要把自己當成英雄,你成功是靠這些無名英雄支撐著你,要敬畏這種人梯精神。
新京報:在當今時代,在地球之巔進行科考有什么實際意義?
陳剛:珠峰作為世界最高峰,其準確的高度和變化趨勢一直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因為板塊運動造成擠壓,它每年都在上升,但是每年上升多少毫米還有一個變化的趨勢。在這個科研窗口,珠峰就是一個指示器,是世界上研究板塊運動最有代表性的位置。我國有責任和義務精確測定珠峰高度并向全世界公布,這既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體現,更是國家主權的象征。
實際上,追問珠峰高度的歷史,也是人類認識地球、探索科技的發展史。珠峰的地理、地質、氣象變化特征都是地球科學研究的重要標識。中國的地學科教工作者正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向科研廣度和深度進軍,揭示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的變化機理,這也是珠峰科考的“巔峰使命”。
關鍵詞: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