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7 05:55:34
來源:劉海明
每個人都有暢游世界和遨游太空的夢想。到太空旅游,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說興許還有點遙遠;不過,到各地的景區走走,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已是家常便飯。面對公眾的旅游熱情,為吸引游客,各地文旅部門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5月1日,河南洛陽欒川老君山景區當日達到限流標準,停止售票,讓不少游客吃了“閉門羹”。為此,景區工作人員給近千名游客開具了“我欠你一次旅行”的“欠條”。景區承諾,十年內游客可憑此“欠條”免費入園一次。
不讓到了老君山卻未能逛老君山的游客沮喪而去,這家景區給沒參觀成功的游客打下“欠條”。一張小小的欠條,可以讓失落中的游客生出些許幸福感。這樣的欠條,何嘗不是一款別具特色的“文旅經”,雖然不是每個“債主”都能把“欠條”保存10年,也不是每位“債主”會要求必須兌換一次旅游。景區打“欠條”的意義在于,這家景區的格局打開了,產生的輿論影響,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老君山的名字。
(資料圖)
如同景區打“欠條”這樣的“文旅經”,與眼下火爆的淄博燒烤模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原本不是旅游之地的淄博,通過念好城市服務環境建設這個“經”,憑借給游客以賓至如歸的感覺,打造了“跨城燒烤”的文旅景觀。姑且不論淄博燒烤模式可否持續,當地處處替來到淄博的外地游客著想,讓他們獲得燒烤之外的幸福感,這貢獻的是一份獨家的“文旅經”。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專業化的“經典”。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經濟成為硬道理,文旅產業可以助推地方經濟發展,成了當代社會一大共識。在這種共識的驅動下,“政府搭臺,文化唱戲”,這樣的“文旅經”在各地得到推廣。透過淄博燒烤現象觀察文旅經濟,不難發現,這是中國式文旅思維模式的延續。
旅游資源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禮物,用好這樣的資源,讓它為地方經濟發展出力,需要地方政府具有前瞻意識。至于這樣的前瞻意識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直覺告訴我們,要發展文旅產業,就需要在硬件上下功夫。硬件先行,就是文旅經濟的前瞻意識。
硬件建設,栽的是梧桐樹;至于游客是否到此一游,更重要的是景區軟件方面的口碑效應。意識到游客的口碑比景區硬件建設更為重要,這是文旅經濟的另一種前瞻意識。文旅資源相對貧瘠的淄博,實行軟件先行,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市場效應。文旅經濟的兩種前瞻意識,缺一不可。文旅經濟的硬件再好,如果游客在這里感受不到“家”的感覺,那么景區的硬件建設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就淄博打造燒烤模式來說,是在策劃打造全城燒烤經濟的同時,從交通、旅店、市場等方面齊頭并進,在開張迎客前先做足前期的服務游客的功課,迎客伊始就贏得了游客的好評。通過吸引外地人涌入這座城市,成就了當地文旅經濟的高光時刻。
一個地方在文旅方面做出點特色,總能吸引其他地市去取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到文旅經濟做得風生水起的地方考察固然必要,但也要避免簡單的模仿和流于形式的借鑒。文旅經濟最忌諱千篇一律,就像當下的古鎮建設,太多的“同胞兄弟”反而倒了游客的胃口。
真正的“文旅經”,需要把服務游客當作目的,而不能僅僅把他們當作拉動地方經濟的手段。發展文旅經濟為的是利己,通過吸引外地游客拉動地方經濟發展,這樣的利己并沒有錯,關鍵要懂得如何通過完善自己來實現利人利己的目的。
如果只是完善景區的自然環境而不考慮人文環境,如果只是考慮把游客引來卻不考慮如何讓游客真正享受到賓至如歸的服務,如果只為一時之利而不為長久計,那么景區就是在片面利己。景區念歪“文旅經”的結果就是更多的外地人不敢來,來了也不敢隨處逛。
真正的“文旅經”,既要利己,更要利他。要設身處地替游客考慮,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這樣才會提高游客的幸福感,也才能增進他們的旅游體驗。當一個人獲得了這樣的幸福感,自然會告訴親朋好友,鼓勵他們也到這里走走。利他,就要讓別人通過旅游有所收獲。這樣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越多,景區的影響力才能遍布五湖四海。
值得欣慰的是,讓游客首先獲得幸福感,正在成為不少城市文旅部門的共識。比如,北京市針對市區景區多的特點,今年“五一”假期,實施“一園一策”的大客流疏導措施,避免造成游客“眼前有景觀不得”;重慶市繼續號召本地居民在節假日期間盡量不要去和外地游客搶門票,此舉也是在增加外地游客的幸福感。
發展地方文旅經濟,滿足并提升游客的幸福感,何愁沒有游客源源不斷到此一游?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