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深空探測任務有了“時間表”|天天精選

2023-04-26 06:51:50

來源:北京日報

25日,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第一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我國深空探測重大專項總設計師吳艷華透露了深空探測任務“時間表”:鵲橋二號中繼星和嫦娥六號探測器計劃明年發射,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將分別于2026年、2028年奔月。


(相關資料圖)

在月球探測方面,探月工程四期近5年計劃實施3次發射任務。吳艷華介紹,我國將在2024年前后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和嫦娥六號探測器,實現月背采樣返回;2026年前后發射嫦娥七號,實現月球南極資源勘查;2028年前后發射嫦娥八號,和嫦娥七號一起構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吳偉仁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三個階段分步實施:計劃2028年前構建基本型,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開展日地月空間環境探測及科學試驗,并建成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服務載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測;之后推進應用型月球科研站建設,由科研型試驗站逐步升級到實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在行星探測方面,天問二號、天問三號分別將在2025年前后、2030年前后發射;天問四號計劃2030年前后發射,預計2035年前后對木星及其衛星環繞探測,2046年前后到達天王星。吳艷華還透露了行星探測的遠期設想,我國將論證金星、水星探測任務,以及冰巨星、主帶小行星、半人馬族小天體等探測任務。

而作為連接深空探測航天器與地球的“風箏線”,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系統將分先導型、基本型、拓展型三期建設。其中,一期先導型將在2030年前建成,支撐探月工程四期、國際月球科研站等任務;二期將在2040年前實現區域導航,服務載人月球探測、國際月球探測等;三期將在2050年前實現火星、金星通信導航覆蓋,服務火星、金星、巨行星探測和太陽系邊界探測等。

相關新聞

嫦娥七號將到月球找水

在2023年中國航天大會主題展覽上,未來月球科研站的沙盤繪就了航天人心中的“月宮”。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展望,嫦娥七號將到月球去尋找水的蹤跡,后續有望通過一系列任務,持續探索建設月球科研站。

彭兢介紹,嫦娥七號就瞄準了月球南極,期望能尋找月球存在水的證據。月球上還有一種特殊的地形——永久陰影區,科學家推想,這類區域甚至從月球形成至今就沒有見到過陽光,其所具有的極低溫度,可能成功地將水捕獲、留存。

基于遙感探測數據,月球永久陰影區內水的含量可能達到5%?!斑@么高的含量,水不論是以冰的形式存在,還是與泥土混合,都有了提取的可能。”彭兢暢想,如果這一猜想能得到直接證據,不論是未來為航天員駐留月球提供生命保障,還是將水電解成氫和氧作為能源使用,都將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根據目前探月四期工程的方案,嫦娥七號的飛躍器將成為首次在月球表面進行飛躍的人類探測器。彭兢說,其目標便是從平坦的、有光照的區域起飛,躍入附近的永久陰影區內,用自身攜帶的采樣和探測設備,去證明永久陰影區到底有沒有水、有多少水。

亞洲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試驗臺試車成功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獲悉,中國宇航新動力銅川試驗中心所屬亞洲最大推力700噸液體火箭發動機試驗臺,日前實現考臺試車圓滿成功,可正式投入工程應用。該試驗臺投入使用后,將有力保障我國重型運載火箭、載人登月、深空探測、天地往返、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工程順利實施。

該試驗臺通過模塊化、柔性化和數字化等設計手段,形成了一座適應后續多型號快速敏捷迭代的、多功能且柔性的傾斜雙工位試驗臺。試驗臺突破了低溫流體多孔式整流技術、可調輪轂式流量測量技術,基于拓撲優化的推力承載結構設計技術、高精度分布式測控網絡系統等多項關鍵技術,牽引了大口徑流體裝備技術的發展,達到行業領先水平,模塊化、柔性化和數字化試驗能力將同時滿足多種型號發動機的試驗任務。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科技委主任譚永華表示,亞洲最大700噸液體火箭發動機試驗臺順利建成,并圓滿完成考臺試車,標志著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試驗能力大幅提升,在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