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博士招生,近水樓臺“莫得越”

2023-04-16 05:48:50

來源:北京青年報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這是宋代詩人蘇麟留下的詩句。相傳,范仲淹在杭州為官時,當地不少官員得到過他的提攜,大家也感謝他的知遇之恩。蘇麟由于在杭州之外任職,與范仲淹很少來往,無緣得到提拔。后借到杭州辦事的機會,獻詩一首,范仲淹領會其意,滿足了他的欲求。此后,“近水樓臺先得月”遂成為傳世名句。

“近水樓臺先得月”,揭示的是人情社會的普遍現象:要在成功的道路上走捷徑,得有人鼎力相助。至于這樣的相助是否合乎規則,如果不合規的話是否可取,反倒容易被人忽略。

近水樓臺的故事被傳頌了千年,而在現代法治社會,這樣的“成功之路”有時就難以行得通了。


(資料圖)

近日,“青海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阿進錄以筆試面試第一名的成績,擬錄取為該校2023年民族學博士研究生”事件引發關注。4月13日,青海民族大學發布公告稱,經復核,阿進錄不符合該校博士研究生報考條件,取消其擬錄取博士研究生資格。

這是一起典型的“反轉新聞”。先是校方工作人員回應稱“他(阿進錄)只是一名考生”,“報考資格通過了審核”,很快校方正式發布,稱阿進錄“不符合報考條件”,擬取消其錄取資格。經過這樣的戲劇性變化,從“近水樓臺先得月”變成了“近水樓臺‘莫得越’”。

對于這個事件的結局,網友們普遍頗感欣慰:“近水樓臺先得月,想打醬油了。”“雖然舉賢不避親,但這太可疑了。”“如果不扒出來,事就成了。”“及時排雷,恰到好處。”

有人說學歷正在趨于貶值,但從實際情況看,博士學歷依然受追捧。博士研究生招生,從招生簡章發布到資格審查再到擬錄取公示,每個環節無不受到關注。按說程序的公開和透明,不該給徇私舞弊留下可乘之機。但這個事件表明:僅有程序正義還不夠,輿論監督依然需要。

避免學歷貶值,需要在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兩個環節嚴格把關。只有把人才培養的質量切實提高了,不讓“打醬油”的人搭招生的便車。招生的籬笆扎緊了,也有利于培養過程嚴格把關。相反,如果招生這個入口關沒把好,培養過程的亡羊補牢將難上加難。

嚴格博士研究生招生,不需要在制度建設方面新增多少更為嚴苛的條件,只要把現有的招生要求嚴格執行到位,基本上就可以讓那些不符合報考條件的人望洋興嘆。

俗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真正喜歡學術的人,讀書也要趁年輕,早一些在學術的海洋里徜徉,才能不斷積淀,逐漸通往學術的殿堂。相反,如果等到功成名就,把博士學歷純粹當作“外墻瓷磚”來裝潢門面,深造的動機不純,動“近水樓臺”的腦子,就值得警惕了。

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需要做不同的事情,攻讀博士學位也是如此。現在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都設置了年齡限制。青海這所高校的《招生簡章》,同樣將報考者的年齡限制在45周歲。雖然只是原則上的限制,但如果突破限制,一般也不能超出2歲,且必須給出超限允許報考的理由。這個事件引發輿論關注的主要原因,就是報考者的年齡明顯超過了上限。

如果說年齡限制還有點彈性的話,為防止招生中的徇私舞弊,招生單位還會嚴格控制本校教職工報考。博士研究生培養忌諱“近親繁殖”(要么是招收本校的教職工,要么將自己培養的博士生留校任教,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為此,教育部要求學科評估在B+以上的學科專業,才有資格招收本校的教職工。至于涉事學校招生專業的學科排名,相信查閱相關數據,即可了解是否具備招收本校教職工的資格。

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國家從嚴控制博士研究生的類型,在職博士研究生正在成為歷史。全日制學習不僅是全脫產在校學習,有工作的研究生必須將檔案轉入讀書的學校,其檔案變成學生檔案,這意味著畢業后將重新擇業。對于公職人員來說,變成學生身份的規定顯然最為苛刻,因為一個人的所有東西,并不是都可以重新再來。

博士研究生招生,國家的政策歷來是寧缺毋濫。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人不想“浪費”招生名額,也總有人在效仿范仲淹,對有求于己者來者不拒。“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人多了,規則將趨于失靈,規則意識也將淡化,“近水樓臺”周圍擠滿了越來越多的熟人和關系戶。這樣的“近水樓臺”,跟現代文明格格不入,應當被摒棄。

只要承認社會的紐帶性質,就無法避免“近水樓臺”的客觀存在。不論什么年代、什么事情,“近水樓臺”者總希望把好處留給自己。不讓近水樓臺者先得月,要讓近水樓臺“莫得越”,唯一辦法就是堅持原則,讓原則成為近水樓臺的“忠實衛士”。只要規則得到捍衛,無論“近水樓臺”周圍如何人頭攢動,他們終將無法越過規則的雷池半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