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4 05:48:01
來源:新京報
這起輿情也給高校提了個醒,在研究生招生上,傳統的公示方式可能得改改了。
據青海民族大學研究生院官網消息,4月9日,該校發布《青海民族大學2023年民族學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擬錄取結果公示》。其中,青海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阿進錄以筆試面試第一名的成績擬被民族學(報考研究方向)錄取。
(資料圖片)
面對輿論“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年齡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質疑,校方工作人員回應稱,“他只是一名考生而已”“資格審查是通過的”。4月13日,青海民族大學發布公告稱,經復核,阿進錄不符合該校博士研究生報考條件,取消其擬錄取博士研究生資格。
針對輿論關心的招生問題,高校先是表明“資格審查是通過的”,后又“取消其擬錄取博士研究生資格”,這番操作未免顯得有些前后矛盾。輿論不解乃至質疑,是因為被錄取的對象是本校的黨委副書記,這種“違和”感,需要的是更詳細的解釋說明,而非一個復核結果。
跳出個案來看,這起輿情也給高校提了個醒,在研究生招生上,傳統的公示方式可能得改改了。
副書記到底有沒有報名資格?根據該校今年民族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報考博士研究生的考生年齡原則上不超過45周歲(1978年9月1日后出生);而公開資料顯示,阿進錄為1973年出生。如此看來,網民的質疑不無道理。青海民族大學的“復核”,估計也將此納為了考量因素。
事實上,除了統一招考外,高校研究生招生還有很多“專項計劃”,其中就有應錄盡錄等“一人一議”的特殊錄取辦法,以優惠的招錄政策置換高學歷人才畢業后回原省份、原單位定向就業。此外,個別院校以及報考委托培養的考生在年齡上可以適度放寬,甚至不做限制,這也符合招生的相關規定。但這些,社會公眾可就沒那么清楚了。
近年來,高學歷賽道的入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像“博士招生”這樣的小眾話題走入公眾的視野是必然,網民拿著顯微鏡來看高校的招錄流程、提出質疑也在情理之中。只要程序合規,高校也不必過度緊張。
因為研究生招生有復雜性,一些特殊政策公眾不了解。因此,高校需要一改以往“走個過場”的公示方式,以更加公開、及時、主動、完備的信息發布作為回應。
畢竟,一句輕描淡寫的“原則上”“符合規定”或者“不符合條件”,在公告欄里稀松平常,但在公眾看來,很可能就是需要深挖探究的關鍵字眼。
□公羽(高校教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