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7 21:46:15
來源:新京報
【資料圖】
中國科學院今天(12月27日)發布資源環境領域系列研究報告,其中《中國山地研究與山區發展報告》指出,近十年來,山地林草植被覆蓋率增加8.2%,山地綠色覆蓋指數均值達到82.1%,植被覆蓋率達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值。山地生態系統的年水源涵養量、土壤保持量、固碳量占全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量的85%以上。
我國是世界山地大國,廣義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山地是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主體、自然資源的重要蘊藏區、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中國山地研究與山區發展報告》由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編制形成。報告提出,我國已構建了以青藏高原、長江黃河上游、東北森林帶和南方丘陵山區為骨干的山地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向好。
近十年來,我國山地水資源總量平均增加4.5%。國家持續加大水利工程投入,長江上游、黃河上游、淮河和珠江上游的水庫平均庫容調蓄系數達到55.5%,工程性水資源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7.5萬平方千米,山區土壤年侵蝕量減少27%,呈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態勢,主要江河泥沙含量減少44%以上,山區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
同時,國家持續加大防災減災投入,防災減災成效顯著。山地災害風險等級中度及以上的面積由2012年的519萬平方千米減少到2022年的154萬平方千米,減少70.3%。山地災害數量和造成的傷亡人數呈顯著下降趨勢,“十三五”期間山地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比“十一五”減少了77.4%。
報告建議,圍繞全球氣候變化與山地生態系統的響應機理與過程,開展氣候變化的生態環境效應評估,特別是對北方和高原地區生態系統的影響,提出應對策略。全面揭示我國江河泥沙大幅度降低的生態環境效應和對水電工程的影響,保持江河水沙關系平衡,保障河流健康、永續利用。
同時全面考察我國山區的基礎條件及發展現狀,評估我國6個山地大區和37個山地亞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現代化潛力”,研究山區現代化建設途徑與模式,編制我國山區現代化建設規劃,為國家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