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3 13:36: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平12月3日電 年逾半百的肖榮貴是福建省武夷山市肖家灣新村的一名茶農,連日來,世代種茶制茶的他得知幾個好消息。
近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包含福建省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對此,肖榮貴感慨道:“我們茶農世代堅守著的制作技藝將會被更多人知道。”
同時,肖榮貴從青年茶人郭煌手中得到了一份印有自己肖像的茶葉包裝,“種茶制茶30多年,我終于有一份‘自己的茶’了。”
(相關資料圖)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有著三十六峰、九十九巖之說,且巖巖有茶。武夷巖茶就生長在這獨具特色的“盆景式”茶園內。“大紅袍”“水仙”“肉桂”都是武夷巖茶常見的品種。
武夷巖茶的傳統制作技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諸多制茶“絕技”主要體現在“兩曬兩晾”的“萎凋”、“死去活來”的“做青”、“雙炒雙揉”的“殺青”與“成型”和“低溫久烘”的“烘焙”。制作技藝的獨特與精湛使得武夷巖茶有著“巖骨花香”的韻味。
茶客常說,武夷巖茶,妙在“巖骨花香”。這種妙處就取決于巖茶所出的山場和制作技藝。茶葉專家認為,若能借助申遺“東風”,推廣一個展示茶農及山場的平臺,武夷巖茶將能吸引更多茶客,亦有助于做好茶葉商品的溯源。
做客武夷山,品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肖榮貴在說話時略顯羞澀,但當他泡起自己制作的“水仙”時,頓時變得自信起來,“快品一口,這茶帶著玉蘭香氣。”
端起茶杯,只聞茶香回味悠長,令人未飲先暢;再品一口,卻是茶湯初嘗微苦,甚感幽香甘醇。
“肖老爺子的茶確實好。他的茶在平臺推出后,就有消費者根據包裝上的介紹來探訪肖家灣茶園,點名要買他的茶。”品過茶湯,郭煌拿起肖榮貴所炮制的這份“水仙”,感受熱氣氤氳中的清香。
郭煌酷愛巖茶,在幾十年的尋茶之旅中,發現武夷山還有許多好茶未被發現,許多堅守著幾代制茶技藝的茶農默默無聞。由此,借著“申遺”東風,推廣一個展示茶農及山場平臺的想法油然而生。
為尋好茶,每到制茶季節,郭煌與武夷山當地青年茶人毛忠文就會實地走訪當地茶農,以“看茶不看人”的方式嚴格挑選茶葉。
肖榮貴的茶葉正是二人翻山越嶺尋來的“成果”。肖榮貴所在的肖家灣新村可謂家家種茶,但愿意花費時間精力,堅守制茶技藝的茶農屈指可數。
“巖茶有一套傳統的采制方法,從15歲開始,我就跟著父親學習種茶制茶。”肖榮貴表示,制茶工藝從采青、萎凋再到做青、烘焙,每個環節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一環都錯不得。
曾經能夠通宵達旦守著烘焙炭火的肖榮貴已有些吃不消,好在他22歲的兒子擔起了這一重任。父子倆交替換班看顧炭火,守護著自家的茶葉,也傳承著武夷巖茶的未來。
曾經不希望兒子繼續從事制茶一行的肖榮貴如今已大大改觀,“武夷巖茶已經走向世界,政府也很支持,又有一個好的平臺可以展示自家做的好茶,孩子繼續制茶肯定是有未來的。”
茶葉專家指出,福建加正快構建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閩茶發展新格局。打造如此的展示平臺,也可以推動武夷巖茶產業的發展,還能給茶農增加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據肖榮貴回憶,早些年,自己的茶都是被簡單地挑揀后收去,茶葉的價格并不高。如今,平臺對茶葉的要求嚴格了,有好茶,才有好價。“做得出好茶,那肯定就不愁賣了。茶葉的制作技藝自然要更加精進。”
不知不覺,好茶已被沖泡多次,但“水仙”獨有的幽香縈繞不絕。
離別之際,郭煌又向肖榮貴提及了一個好消息,“老爺子,您的好茶馬上要隨著平臺走出福建,走向全國了!”聽聞此說,肖榮貴緊緊地握住了郭煌的手,口中反復說著“謝謝”二字。
離開肖家灣,郭煌馬上開始著手下一步的工作:推進與茶農的簽約,保障茶農收益;邀請制茶大師到當地指導茶農精進制茶工藝。“我希望這個平臺可以給更多茶農帶去致富的新機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