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經濟策丨食品業如何解決“卡脖子”問題?掌控核心技術能力

2022-03-11 10:57:20

來源:新京報

在全球疫情及國際關系大背景下,供應鏈穩定是各國關注的焦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的供給保障。

3月11日,新京報記者連線全國人大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全國人大代表、蒙牛集團研發創新部研發高級經理史玉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針對目前食品制造業有哪些關鍵原材料或技術設備需要解決“卡脖子”問題,龍頭企業如何保供穩供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提升自身實力不懼“卡脖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我國的食品制造業中也面臨一些“卡脖子”的問題。

以乳制品行業為例,全國人大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認為,在原材料方面,乳制品行業的一些乳基料還比較依賴進口,一些主流的生產設備,國產的差距還比較大。在全國人大代表、蒙牛集團研發創新部研發高級經理史玉東看來,我國奶業的“卡脖子”問題由來已久,如飼草料、奶牛良種、嬰配粉原材料,對進口依賴度高,成本受貿易波動影響大。一些先進的大型奶業機械裝備還需要從歐洲引進。同時,我國雖是全球第二大乳品消費市場,但不掌握乳品交易的定價權等。這些問題,都亟待未來努力尋求突破。

為了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各個企業都在努力提升自身實力,將核心技術掌控在自己手中。據了解,剛揭榜的國家“十四五”的一個重點專項,飛鶴牽頭負責功能性乳基料的生產技術研究,探索關鍵原輔料的綠色生產,解決“卡脖子”問題。冷友斌希望,將來有更多科研院所、更多企業加入進來,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掌控、關鍵核心原輔料的國產化。

史玉東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了幾條建議,包括建立國家級乳制品儲備中心,將乳品及重點原材料列為國家儲備物資,抵御國際貿易風險,夯實全球供應鏈;從國家層面推動建立乳品交易中心,逐漸贏得更大的奶業交易定價權、話語權;從國家層面加大力度化解優質飼草料育種、種植技術難題,補齊本土飼草供給不足短板等。

在畜牧業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認為,技術層面,豆粕需求導致對國外進口大豆有所依賴,但隨著國內對蛋白替代資源的不斷發掘,飼料層面的研發技術會不斷提升。種源方面,目前我國的種豬自我培育比例已經達到85%以上,即便沒有國外進口種源,國內的種豬繁育也可以自給自足,但目前國內種源的生產效率層面與國外還有差距。通過不斷努力,例如白羽肉雞已經實現自主生產,未來國內受到種源“卡脖子”的狀況會有效緩解。?

龍頭企業承擔更大保供穩供責任

3位嘉賓都提到,龍頭企業抗風險能力強,在“保供穩供”方面應承擔更多責任,發揮更大作用。

冷友斌表示,龍頭企業需提前布局,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疫情讓乳業也面臨國際原材料價格波動、運力緊張等問題,飛鶴做了一些提前布局和準備:提前布局奶源,建成全產業鏈模式,實現奶源的完全自控;對于進口的原材料,在管理上做得更加精細,對在途原材料的控制更加精準;而且提前做了多種預案,能夠保證整體的運輸道路暢通。“所以整體看,疫情對飛鶴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不大,疫情期間我們甚至還突破了歷史產能,平均日產達到300噸。”

史玉東也認為,對奶業來講,龍頭加工企業在保供穩供方面的帶動作用非常關鍵。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時,蒙牛“不停工、保生產、保供應”,主動調整產能,確保全國各地奶制品供應,并作出“價格不漲、質量不降、供應不斷”承諾。同時第一時間為牧場提供疫情防控、道路疏通等方面的協助,還針對廣大上游牧場和奶農實施“保收購、保供應、保運力、保資金、保運營”五大保障舉措。

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設定的發展目標包含,到2025年,全國畜牧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奶牛、生豬、家禽養殖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在產品保障上,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給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給率達到70%以上,禽肉和禽蛋保持基本自給。

在保供應方面,朱增勇認為,上述規劃有一個基本的定調,就是“穩豬增牛羊奶”,禽肉與禽蛋自給自足方面保持較高的水平。生豬行業經歷過非洲豬瘟疫情以后,產能恢復到常態化水平。生豬產能2021年下半年到現在呈現有序調減狀態,這與建立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機制有關,說明機制優化實施良好,龍頭企業產能比重提升,有利于供需平穩向基本平衡轉變。“我們可以看到,今年行業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上游的生豬養殖企業開始與下游屠宰加工企業進行不同形式的戰略合作,也能夠分享上下游市場的利益,共擔風險。未來豬肉市場雖然會波動,但幅度肯定是比較窄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