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來說,舉辦奧運會每一分錢都是值得的”

2022-02-20 10:25:07

來源:中國青年網

2月20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即將落下帷幕。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如期舉辦的全球綜合性體育盛會,是對“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奧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實踐,也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動力,凝聚了力量。

英國《金融時報》2月17日刊文稱,北京冬奧會展示了中國日益上升的國際地位,與此同時,中國也努力確保了本屆賽事“經濟實惠”。中國建造或翻修了十幾個場館,為避免任何對景觀可能造成的損害投入了大量心血,在疫情防控方面更是不惜人力。這些努力從確保藍天的污染監測系統,一直到冬奧村食堂所使用的隔板。

中國還將一個未開發的山谷,改造成一個奧運滑雪勝地。“他們對這個地方所做的一切真是太神奇了,令人驚訝。”愛爾蘭滑雪運動員杰克·高爾說。

“對中國來說,舉辦奧運會每一分錢都是值得的。”美國《紐約時報》以此為標題刊文稱。

該報稱,近年來,越來越多城市認為,奧運會可能留下閑置的體育場館和少于預期的旅游收入。但中國對奧運會有著不同的考慮。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大量建設鐵路、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為其公民提供了數以百萬計的就業崗位,并降低了交通成本。通過舉辦2022年冬奧會,中國還希望培養人們對滑雪、冰壺、冰球和其他冬季運動的持久興趣,從而增加消費支出,尤其是在氣候寒冷、經濟困難的東北部地區。

《紐約時報》稱,對中國來說,或許最重要的是,奧運會是一個向世界展示國家團結和信心的機會。

同時,中國政府一直警惕不讓舉辦奧運會的成本飆升。中國領導人承諾,中國將向世界呈現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紐約時報》稱,近年來,幾乎每屆奧運會都會引發成本超支的爭議,新冠肺炎疫情也使得奧運會的費用更加昂貴。盡管有這些困難,本屆賽事仍然沒有超出運營預算。

中國通過各種方式節省了開支。《紐約時報》稱,缺乏觀眾意味著奧運會所需的員工減少了。中國取消了一場對外國游客的歡迎儀式,并將火炬傳遞縮短至3天,從而節省了資金。北京還重新利用了為2008年夏季奧運會建造的比賽場館、一個巨大的媒體中心和其他設施。

《紐約時報》表示,據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中國的運營預算為31億美元,與以往舉辦冬奧會的平均成本相當。“從上屆冬奧會的成本來看,這應該足以支付費用,尤其是考慮到許多設施都是現成的。”其中一位專家、牛津大學重大項目管理教授本特·弗呂布耶格說。

《紐約時報》稱,本屆冬奧會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帶來了長期收益,舉辦地的地方經濟和旅游度假行業都將因此受益。中國認為,奧運會會將北京轉變為全球的冬季運動勝地。

“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不是一錘子買賣,不能辦過之后就成了‘寂靜的山林’。”國際奧委會奧運會部執行主任克里斯托弗·杜比認為,奧運效應可以在20年甚至更長時間為舉辦城市作貢獻,推動奧運會與舉辦地良性互動,“北京做到了”。

“成功舉辦冬奧會對北京經濟增長形成正向效應,是新的增長點。”《紐約時報》的報道引用了北京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和建的話作結。

關鍵詞: 中國 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