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安全,赤蘚糖醇依舊是最佳代糖

2023-04-19 16:25:37

來源:百度百家

我們平時在網上沖浪的時候,經常能看到一些網友搞不清楚相關性和因果性的概念,例如,有文章說“經常打太極拳的老人,腰腿健康概率比一般老人高”,一些網友由此得出結論,經常早起打太極拳,有利于腰腿健康。

但實際上,這樣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事實是,經常打太極拳的老人,往往有更好的經濟條件和營養水平。打太極拳恰恰不利于老人腿腳(尤其損害膝蓋),這一層因果關系被遮掩了。

最近網上出現一些文章,說代糖飲料有很大傷害。不過,仔細看幾篇專業科普解讀之后,我們就能發現這個話題的核心,就是對因果關系的認定。

這里面的邏輯不像“老人打太極拳”那樣一眼就能看透,但要想講清楚,其實也不困難。

1

講這個話題之前,先談一談糖飲的知識。碳酸飲料的問題是,含糖大,熱量高,對腎臟和牙齒不好,還很容易造成肥胖。

這是長期性問題,短時的缺點也很明顯——碳酸飲料含有大量蔗糖,升糖很快,喝完后不久就犯困,很影響腦力工作的持續性。

甜味是讓人愉悅放松的東西,生活中難免嘗嘗。代糖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糖飲的問題。

大部分代糖的甜度通常比蔗糖高,達到相同的甜度,用量和熱量要低得多。

以零糖可樂為例,主要甜味劑阿斯巴甜,甜度是蔗糖的200倍。一瓶零度可樂的熱量和普通的可樂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也是零糖可樂自稱“零糖零卡”的原因。

代糖有一個問題,它的口感差別很大。要想找出多數人都喜歡的代糖口味,其實并不容易——這一點蔗糖就成功得多,絕大多數甜食愛好者,都能接受蔗糖的口味。

人類進化幾萬年,嗅覺是所有感官中最靈敏、最發達的。每個人基因里偏愛哪種甜味,道理講再多也很難改過來;一個人習慣某種甜味,這種味道會跟隨他一輩子。

很多人不喜歡零糖可樂,原因就在于:零度可樂用的阿斯巴甜是一種人工合成甜味劑,談不上難喝,就是味道有些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零糖可樂加了甜蜜素、三氯蔗糖來調節口味,很多人還是喝不慣。

喝不慣就喝不慣吧,反正沒有哪一種甜味可以討好所有人。

值得指出的是,阿斯巴甜和甜蜜素雖然是人工合成的代糖,它們都是食品工業里成熟的甜味劑。可以說它們比蔗糖對人體要健康友好。

這些都是食品行業的入門知識,在當代社會不能算冷門,大家可以知道一些——只是一兩篇科普文章的知識量。

就像所有人都知道:氯化鈉只是普通化學物質,而不是可怕的玩意。理解基礎科學知識,不至于看到陌生名詞就被嚇到。再談到赤蘚糖醇的話題,也不容易被忽悠。

現在最廣被接受的代糖飲料,比如無糖氣泡水,普遍會使用赤蘚糖醇。和阿斯巴甜不同,赤蘚糖醇是一種天然甜味劑。

還是那句話,人類的味覺很奇妙,它對天然甜味劑(比如蔗糖、木糖醇、麥芽糖醇)似乎有某種特別的偏愛,赤蘚糖醇就是其中之一。它口味清涼,有莫名的爽感,大部分人能接受。

赤蘚糖醇廣泛存在于自然界,比如菌類和瓜果(其中以葡萄和木瓜最典型)。葡萄糖經過發酵也能獲得赤蘚糖醇,甚至人體內的葡萄糖代謝,也會產生內源性的赤蘚糖醇。

赤蘚糖醇的甜度是蔗糖的0.65-0.7,在食品工業界本來沒有成本優勢。自一百多年前被發現,人們對赤蘚糖醇就不甚重視,它的大規模生產方法(即葡萄糖發酵法),也是晚至上世紀90年代才廣泛應用。

隨著時代變化,赤蘚糖醇的一些特性,成為其他代糖沒有的優勢。

赤蘚糖醇的熱量非常低,是蔗糖的6%,這是所有糖醇里熱量最低的。赤蘚糖醇也因此被稱為“0卡食品”。

赤蘚糖醇的分子穩定性和耐受性比較高,不容易被口腔中的鏈球菌分解為酸性物質,基本不造成齲齒問題——這一點和木糖醇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一些口香糖商家為改善口味,在木糖醇產品中添加蔗糖,才抵消它原有的功能。

赤蘚糖醇的最大優勢,還是它的口感。把它應用于代糖飲料,口味和蔗糖有差別,卻比大多數代糖好,一般人都接受。將這種飲料冷藏再飲,口感更好——這是很多消費者發現的秘密。

非要說赤蘚糖醇有什么“缺點”,就是它的生產成本過高,幾乎是所有代糖最高的。高成本往下游傳遞,帶動以它為甜味劑的飲料,如氣泡水和電解質水,差不多是市面最貴的那一檔。

如果說代糖滿足“零糖零卡還要甜”的需求,赤蘚糖醇則解決了“零糖零卡還好喝”的難題。貴就貴吧,人們為自己的偏好買單。

可是最近,不少人的這種心安理得被打破了。赤蘚糖醇被指稱具有重大的健康危險——它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提高這種疾病發生的概率。

以前也出現過別的指控,都不了了之。這次不能不重視,因為刊載它的《自然·醫學》雜志,在業內很有名。

國內炒作該“發現”的新聞很多,細細琢磨,還是能看明白的。

一位名叫Stanley Hazen的美國醫學博士,率領團隊對4139名55歲-81歲的老人,進行了3年的追蹤觀察。這4000多名受觀察者,1157人是心臟風險人士。他們發現赤蘚糖醇與血栓、心梗、中風這類不良血管事件具有相關性。

他們還選取8個健康人,進行前瞻性的實驗。讓研究對象在2分鐘內攝入300ml實驗飲料,其中含有30g赤蘚糖醇,研究發現,飲用后被試者血液的赤蘚糖濃度較高,高出上百倍。

他們還做實驗,提取人類血液樣本,提高血小板濃度,與不同濃度的赤蘚糖混合觀察。發現赤蘚糖濃度越高,血小板越容易出現“血栓性”的變化。這意味著,血液中赤蘚糖濃度提高,可能“誘發血栓”。

這樣疑似“主題先行”的研究,其實不需要多么專業的醫學知識,僅憑基本的邏輯推論,就足夠提出一些質疑。

長達三年的大規模樣本觀察,如何將血液中赤蘚糖醇高濃度人群,與患上心血管疾病高風險,進行準確掛鉤呢?要知道,血液中赤蘚糖醇濃度高,蘊含復雜的健康信息。

相關性不代表因果關系。消防員是去滅火,而不是去縱火的;太極拳本身并不有利于健康,而是更好的經濟條件和營養水平,更平穩的心態和作息習慣,有利于身體健康。

血液中赤蘚糖醇含量高的老人,飲息習慣,本來可能就異于其他人(如嗜食淀粉類食物),甚至很可能嗜糖,而這些都對心血管有損害。

老人隨著年歲增長,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在增加,這些不能被忽略。

再比如說,讓8名健康志愿者在兩分鐘內,喝下一杯含有30g赤蘚糖醇的飲料,再測量其血液中赤蘚糖醇的含量,這是否合適?

科普界有一句著名的話大家都聽過: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就拿市面在售的某款0糖氣泡水來說,根據碳水化合物的數值計算(1.5g/100ml*480ml),每瓶的赤蘚糖醇含量約7.2g。

正常人誰會一口氣連喝四瓶氣泡水飲料,使其長駐體內,讓血液的赤蘚糖醇迅速飆升呢。

這樣的實驗,明顯是為了獲取某個驚人數據,從而制造條件。

至于提取人類血液樣本,觀察赤蘚糖醇濃度提升誘發血栓,就更透著一種“目的性”十分明確的感覺。

大眾不懂醫學實驗難以置喙,只從專業博主的觀點看,他們也有所質疑。

美國營養學專家Dr.Eric Berg(YouTube科普博主)認為,《自然·醫學》的那篇論文質量不高,結論對大眾有誤導性。

知乎高贊知識博主“聽風就是雨”則發現,論文作者Stanley Hazen團隊擅長炒作概念,之前許多“相關性結論”,現在看來都與事實相反。

比如說,他們一直致力于研究氧化三甲胺(TMAO)假說,在這個假說的基礎上,研制心血管疾病特效藥——而這個神藥項目是寶潔公司贊助的。

兩位醫學博主的視頻和文章都非常專業,看完我們大概就能弄明白,為什么說Stanley Hazen的研究不靠譜。

1、實驗對象體內的赤蘚糖應該不是喝出來的,而是內源性的。

按照該實驗數據,人體攝入30g赤蘚糖醇,24小時內赤蘚糖水平會陡然上升幾百上千,遠超隊列研究中的最大值137μM。

這說明該實驗的研究對象,血檢前一天沒有攝入富含赤蘚糖醇的食品——如果真喝相關飲料,就不是這個數值。

前面也說,人體內葡萄糖代謝會產生內源性的赤蘚糖醇。這個偏高的赤蘚糖數值,大概率是內源性生成。飲食中含有大量淀粉,就會導致這種情況。

高糖飲食、胰島素抵抗、肥胖等情況,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見原因。而血液中赤蘚糖水平偏高,其實只是副產品。

2、內源性赤蘚糖醇是“趕來救命”的,其生成途徑對冠心病有保護作用。

這兩位科學博主還介紹,此前一項納入18萬人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曾給出一個提示:葡萄糖向赤蘚糖醇的轉化過,可能對冠心病具有保護作用。

也就是說,內源性赤蘚糖水平升高,不僅不是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可能對心血管疾病有保護作用。這項研究的數據,似乎印證了此前的研究。

省流版的總結:Stanley Hazen團隊的實驗和研究,真正的結論很可能是:作為研究對象的老人,很多可能有高糖飲食的習慣,由此導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人體生成內源性赤蘚糖醇,可能起到了“搶救”的作用。

打個比方說,一個老人暈倒,引來周邊群眾圍觀施救。家屬趕過來抓住施救者,老人是你撞倒的吧,不然你怎么在這里?這時你覺得救人者冤不冤?

當然,這些結論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至于對赤蘚糖醇的嚴厲指控,可靠性太低,連作者Stanley Hazen 也對自己的成果不置可否。

他的實驗結論是:“為建立因果關系,還需在其他大規模前瞻性隊列研究中重復實驗和機制研究。”也就是說,赤蘚糖醇和心血管疾病的聯系只是猜想,沒有建立穩固的因果關系。

Stanley Hazen是一位心血管疾病研究者,此前他也將腸道細菌、瘦紅肉等列為對象。這次為何發一份模棱兩可的報告,將矛頭直指赤蘚糖醇?

誰都看得出,代糖飲料在壓縮傳統飲料商的市場。無論碳酸糖飲料,果汁飲料,還是礦泉水,都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以至于這樣一份沒有靠譜結論的報告,能引起軒然大波。

只能說:國內飲料市場,競爭真的太激烈了。

這兩年風頭正盛的代糖飲料,是這一場輿論風波的輸家。從此前人人追捧的“新型飲料”,一夜之間成了健康殺手。媒體喜歡這樣的反轉,大炒特炒,仿佛揭開什么了不起的黑幕。

這些輿論陣勢不見得多高明,只是由于行業門檻,很多人看不懂,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聽從。可是我想問,甜飲愛好者受到驚嚇后,就不再喝甜嗎?

正是蔗糖的缺陷被公眾了解,消費者自己會選擇,代糖的需求就出來了;其中,赤蘚糖醇的優點十分突出,這是近幾年它爆發式發展的原因。不能因為其大紅大紫,就無中生有攻擊,利用信息差,置它于死地。

不應該由于商業競爭的傾軋,就放大未經因果關系論證的、片面的實驗結論。相反,飲料市場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所有人都能從中各取所需,這才是對我們普通人真正有幫助的發展方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