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萬曉楠:從醫生到企業家,不變的是醫者仁心

2022-12-30 13:43:16

來源:晶報網

《美麗灣區說》是由紫亞蘭國際會展(深圳)有限公司重磅推出的人物訪談欄目。內容聚焦醫美行業領袖、專家學者,圍繞人物的創業軌跡、企業經營、學術見解、趨勢分析等進行深入剖析,展現醫美行業人物風采,以及創新理念和思潮,為廣大醫美機構、從業者提供可借鑒的方向和思路,為醫美行業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這一期《美麗灣區說》邀請到了深圳景田醫院特聘顧問、院長萬曉楠,圍繞其從業歷程、醫美趨勢、美學設計以及醫生創業等多個熱點話題,進行了一場有深度的訪談,希望為年輕醫生、醫美創業者帶來一些新的思考。以下為對話摘編(有刪減):

主持人:您是怎么選擇走上醫美醫生這條路的

萬曉楠:我從小就出生在醫學世家,耳濡目染,所以就選擇了從醫這條路。至于為什么做醫美整形行業,是因為我的導師幫我選擇了,他認為我的性格比較細膩,有獨到的審美,于是建議我從事這方面深入的研究。

自己從醫也有二十五六年了,作為一名整形外科醫生,能靠這雙手的創作得到很多認可,見證一些神奇事件的發生,這份職業我認為是高尚的,也是有意義的,所以巨大的身份認同感支撐我走到現在。

主持人:這兩年以來輕醫美大行其道,作為外科醫生,您怎么看待這個趨勢變化?

萬曉楠:一個行業的爆發和高速增長,一定是整個生態鏈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我認為輕醫美越來越受關注和歡迎,是因為市場需求、供求關系產生了變化,大家都知道90后、95后成為了消費市場的主力軍,他們追求的是一種更加年輕化的生活節奏和消費體驗,他們喜歡選擇無創的醫療美容方式,來對自身的一些不足、需要改善和提升的地方進行修整。

但是我覺得整形外科手術還是會回暖,輕醫美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衰老問題的,只能延緩或者改善,最后還是要靠手術,所以未來的抗衰市場,包括頭、面部抗衰、身體抗衰和形體雕塑,外科手術只會越來越細化,越來越追求回歸醫療本真。

主持人:您對剛入行的年輕醫生有什么樣的職業規劃建議

萬曉楠:我覺得還是要找到自己的職業成就感。我也是從一名初級醫生一步一步扎扎實實走過來的,我經常跟我的學生、還有住院醫師說,我現在特別希望我們監管部門要求醫美醫生都是統招研究生以上,都是副主任醫師以上,這樣的話我們社會的輿情會減少很多,因為你的紅線會更高,不然無法靠自律和你的名譽去完成醫療底線。

主持人:比起輕醫美,整形項目更需要設計,但是每個人的特點又不一樣,您認為在彰顯個性的年代,美要有標準嗎?

萬曉楠:一定要依據客戶的基礎去解決問題,一定要透過現象去看到本質,客戶想追求什么。

同時我認為審美是在變化的,首先要清楚審美不是一個衡量標準,它是一個意識形態,它是一個通過技術去表達內心的映射,一個和客戶溝通出來的方案去落實的過程,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訴求點是誰提出來的,為什么我們現在改稱呼患者為求美者,正常來講我是醫生,我可以稱他為患者,但是他不是患病的,他是有更高的基于衣食住行之上的一個心理訴求的滿足和一個心理上的慰籍,所以我們解決的是他自信問題,以及守住醫學的底線。

不要去從職業上看待求美者,看他穿什么衣服、拿什么包、開什么車而給他定性,其實沒必要,作為醫美醫生一定要跟客戶深入的探討,要了解他,跟他做朋友。某些醫生會認為自己在跟求美者溝通的過程中是在銷售,其實我不這么認為,這樣是在走進他的內心,而且也是通過求美者在增加我們醫生的臨床經驗、社會閱歷和對某一類人審美的解決方案的提升,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過程。

主持人:目前一個很熱的詞叫做醫生IP,現在很多醫生在依托互聯網打造醫生品牌這件事您怎么看

萬曉楠:可能因為我是80后,本身就兼具了創新一代的特點,換句話來講,我的職業發展過程是有點破圈了,我在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工作了十幾年,辭掉了事業單位的編制,來到了民營經濟浪潮中,我認為這是能夠實現更多的自我發揮性和自我價值的體現。

其實我也是比較早關注醫生IP,從傳統的電商營銷和現在的新媒體、從私域流量到公域流量的布局和發展,從現在一些趨勢類的短視頻到一些矩陣媒體操作,我也有做個人IP,因為作為醫生,一定要去發聲,要傳播你的正能量,讓求美者認知到醫美行業,并且能有同理心去看待我們這個行業,避免掉那么多的輿情,知道醫生為了這個行業付出多少,無論是從個人小利益出發,還是從整個行業的發展來講,我認為這是一個賦能于行業的一雙翅膀。

還是那句話,就是守住醫美底線,保持行業自律性,無論是營銷人員、管理人員、運營人員,還是作為最主要的醫生、技術的輸出者,一定要輸出符合自己的崗位職責和自己的職業畫像,有效的利用IP效應,別把自己健康的形象給迷失了。

主持人:您覺得醫生適不適合創業?

綜合我的成長史,其實我是一個創業型的醫生,先后創立了四家專科醫美醫院,現在也是正向的經營中,但是回頭看,我以前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我是認為醫生不適合創業,但是醫生可以作為核心技術負責人,畢竟我們從事的是醫療行業,在機構里負責核心技術輸出的肯定是醫生,但是醫生并不能完全主宰一家機構的盈利和發展,因為我們獲取的知識量都是從專業學科當中獲取的,醫生也不擅長營銷,如何把醫生和技術呈現在大家眼前,如何做到把技術推廣出去,或者把個人IP打造出來,這絕對不是醫生的思維范疇,簡而言之,我覺得醫生和醫院就是魚與水的關系,如果醫生有這個能力,可以一心好幾用,可以去嘗試,但是我更多還是建議可以成為一個通力合作的團隊,各司其職的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醫生如果要真的分心了,我是擔心你的專業技術得不到遞增,這樣的話你就背離了你這家機構創始的本質,我們民營醫院當中很多人會問一句話,你是要錢還是要面子,兩者都要的話你能力是否具備。

《美麗灣區說》將在微信公眾號“紫亞蘭大會”以及抖音、騰訊、微博、搜狐、今日頭條等多個媒體平臺同步上線,歡迎關注更多醫美行業人物的精彩訪談實錄。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