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7 09:38:18
來源:千龍網
(資料圖)
“筱頔導演當時對我說了一句話特別地讓我感同身受,讓我在演馬得福的時候要把他樸實的一面演的讓人心疼。我是從寧夏出來的,小時候親身也感受過西海固地區的艱苦,再回去的時候也看到了家鄉現在建設的非常好。雖然我經歷的事情和歌劇《山海情》中表達的不太相似,但我很快就找到了飾演角色的感覺,對這部戲充滿了熱情和演員應該有的表演的欲望。” 10月26日,在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坊間對話”第15期“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藝術創新”活動中, 中國鐵路文工團獨唱演員,歌劇《山海情》“馬得福”飾演者馬小明談起山海情的幕后故事,仍然心潮澎湃。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以及一系列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政策出臺,文藝創作領域出現了“鄉村熱”。前不久,根據同名電視劇改編的原創民族歌劇《山海情》在國家大劇院完成了首輪演出,一時間掀起了中國歌劇的“新時尚”。這些創作既是藝術家深扎的成果,也是藝術扶貧扶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期坊間對話聚焦鄉村振興語境下的專題性創作,對相關創作領域的采風、創編和聯合制作等理論和實踐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來自國家大劇院歌劇的演員金鄭建在《山海情》中飾演援寧干部陳金山,他說:“我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就特別感動,而舞臺劇又是一次高度的凝練,它所提煉出來的、凝聚出來的是千千萬萬的扶貧干部的形象。陳金山代表著一個政府的形象、扶貧干部的形象,因此在塑造人物的時候其實我也是下足了功夫,賦予了感情,不浪費每一句臺詞,抒懷我們愛國的情懷。”
來自中央戲劇學院的曲士飛表示,?《山海情》的特點在于確實塑造了非常多鮮活的人物,那些演員和農民完全一樣,講的故事也不說教,都是根據實際的故事來進行藝術的創作。談及自己在創作音樂詩化戲劇《背篼里的春天》的幕后故事,他認為,“鄉村振興題材的創作不能套路化,首先要尊重藝術規律,要塑造一批可信的、生動的藝術形象,其次是不要說教,態度要真誠,要把時代特點融入到創作中去。”
與會嘉賓們一致認為,現實主義創作的特點,特點就是表現真人真事,包括講脫貧攻堅的故事,這些其實都是這些年來的社會實踐,與此同時要用文化和藝術的方式再現這個社會實踐,其實就是重新賦予它意義的過程,或者說重新把它變成一種文化遺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