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10:34:33
來源:經濟日報
(資料圖片)
安徽是農業農村改革的發源地。近年來,當地大力推進“小田變大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動糧食生產方式變革,有效提升了糧油生產能力,馬鞍山市“農田四變”就是典型代表。通過改造提升“零散小差”農田,當地夯實了糧食增產基礎,推動了農業規模經營,提升了農民土地流轉收入,拓寬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可謂一舉數得。但要讓良田更多、種糧效益更好,還需進一步優化機制,完善經營管理水平。
要優化投入機制。農田改造涉及大量財政投入,在馬鞍山市建設1畝高標準農田需平均投入約3000元。當地整合財政資源,今年涉農資金投入比去年增長了4成多,但相比龐大的農田改造需求仍顯不足。對此,一方面要積極引導相關受益方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整合農田改造相關資產,理順回報途徑,拓寬融資渠道,發行專項債券,更好地籌集農田改造資金。
要完善效益提升機制,引導種糧大戶高產優產。與小田相比,大田更容易實現提質增效節本。通過田地調形,有利于統一修建排灌設施,使農田耕作、播種、灌溉、施肥、收割等環節更加便捷,不僅降低單位面積生產成本,也能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目前,當地種糧大戶以及專業糧食生產主體流轉大田的積極性進一步高漲,土地規模經營面積迅速擴大。在多打糧的同時也要看到,稻米等產品的附加值還不高,當地農業部門要積極引導生產主體發展品牌糧、訂單糧,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更好地增加農民收入。
要做好建后管護,建立健全多方參與、責任明確、協調順暢、保障有力的農田管護機制。大田好田“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應按照“誰受益、誰管護”原則,實行縣、鄉、村分級管理,構建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三位一體”農田管護機制,壓實各方責任,防止流轉對象對優質農田重用輕管或只用不管。還要積極引入保險公司,針對優質農田硬化溝渠及配套建筑物,田間道路、生產路及機耕橋,排澇溝及護岸工程等提供保險服務,確保農田改造項目能夠長效運行,有效保護優質耕地生產能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梁 睿)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