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6 15:39:46
來源:騰訊網
本報記者 李靜 北京報道
7月29日,在美國上市中概股中市值最高的阿里巴巴(NYSE:BABA)也被美國證監會列入了“預摘牌名單”,當日,阿里巴巴在紐交所的股價下跌超過11%。同日被美國證監會列入“預摘牌名單”的中概股還有蘑菇街(NYSE:MOGU)、獵豹移動(NYSE:CMCM)、波奇寵物(NYSE:BQ)。
(資料圖)
從今年3月10日美國證監會公布第一批中概股“預摘牌名單”開始,截至7月底已經有159家中概股被列入“預摘牌名單”中,這一數量已經超過在美上市中概股總量的一半。這其中又有153家中概股已被轉入確定摘牌名單。
經濟學家、增量研究院院長張奧平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足半年時間,超過半數的中概股被列入‘預摘牌名單’有點超預期,市場上很多投資機構恐怕也沒有預料到這個情況。”
摘牌風險
記者梳理得知,從2022年3月開始,中概股開始陸續被美國證監會列入“預摘牌名單”。
3月8日,首批進入“預摘牌名單”的有5家中概股,包括盛美半導體等。3月下旬,美國證監會又公布了兩批“預摘牌名單”,其中第二批名單中增加了微博,第三批名單中新增加5家中概股,包括百度、愛奇藝等。4月份,美國證監會列入“預摘牌名單”的數量較3月份有所增加,第四批有12家中概股被列入“預摘牌名單”,包括搜狐等;第五批又新增了知乎、瑞幸咖啡、理想汽車、貝殼等。5月份被列入“預摘牌名單”的中概股增加至107家,其中5月4日共出現88家,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鋁業、中國人壽、中國南方航空、中國移動、京東、拼多多等;5月9日再度增加滴滴、陸金所、金山云等11家;5月20日再次新增寺庫等8家。之后的6月份,包括好未來在內的5家中概股被列入 “預摘牌名單”。7月份,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6家中概股被列入 “預摘牌名單”。
根據美中經濟和安全審議委員會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共有261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總市值約為1.3萬億美元。截至7月底,已有159家中概股被列入“預摘牌名單”中。
不足半年時間,超過半數的中概股被列入“預摘牌名單”,張奧平表示:“出現這樣的情況有點超預期,市場上很多投資機構恐怕也沒有預料到這個情況。”
而且目前,已經進入“預摘牌名單”的中概股,有153家已被轉入確定摘牌名單。
搜狐創始人張朝陽也在朋友圈中發文表示:“所有中概股都將在這個名單里。”
張奧平對記者表示,大量中概股被美國證監會列入“預摘牌名單”,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全球化的退潮。“全球化的退潮不僅是產業全球化的退潮,還有金融、資本的全球化退潮。未來被美國證監會列入摘牌的中概股數量會越來越多,除非全球化退潮的趨勢被扭轉為全球化的趨勢。”
近二十年,200多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其中包括大量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消費公司,赴美上市的背后有著多重的原因。
首先,從大環境的角度來看,過去一二十年全球化的大趨勢,是中國企業愿意選擇赴美上市是重要原因。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尤其是互聯網科技企業,很多都是在大量投資機構的資本支持之下逐漸發展起來的,而且不少投資機構是美元基金,這些投資機構傾向于在海外資本市場實現退出。
張奧平還指出,大量互聯網科技企業選擇赴美上市,還與過去我國A股資本市場存在功能上的缺失有關,包括對企業盈利的要求、股權的要求等。“在過去,A股實行審批制與核準制,企業不盈利不能上市。美國資本市場是注冊制,不盈利也可以上市,很多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在上市的時候都還處于虧損狀態,比如京東、拼多多等。”
近年來由于地緣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如今大量中概股被美國納入“預摘牌名單”中,不少專家建議中概股公司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戰略研究部總經理楊海平表示:“三年摘牌的懸劍之下,投資者可以選擇讓子彈再飛一會兒,中概股公司卻不能坐等,需要未雨綢繆,提前布局。”
“過去在上市的時候,企業習慣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只在某一個資本市場上市,因為過去的籃子都沒有風險,企業把雞蛋放到哪個籃子中都可以實現融資發展。但現在風險性、不確定性增加,兩年之后美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又會出現什么變化,我們無法預期,也無法去對沖掉。所以中概股需要早做準備。”張奧平說道。
新的出路
其實,2020年底,美國紐交所就宣布,為遵守特朗普政府所謂禁止美國人投資“有軍方背景的中國企業”的行政令,啟動對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摘牌程序。在之后的數月間,美方對中國電信企業的這一打壓舉動上演了多次反轉鬧劇。最后在2021年5月,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公告了從紐交所退市的決定。
在美國針對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勒令退市“鬧劇”之時,更多的中概股在尋找新的出路,有些選擇赴港二次上市,有些選擇雙重上市,有些選擇退市后前往A股、港股或者新加坡等資本市場。
其中,中概股回歸港股的意愿較為明顯。自從港交所更新新上市制度以來,目前已有20多家中概股以不同形式回歸港股,回歸樣式也多元化,包括私有化退市后上市、雙重上市、二次上市等。其中,阿里巴巴是第一家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時間是2019年11月。2020年之后,京東、網易、百度等中概股紛紛選擇回港二次上市。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朱莎對記者指出,在當前公布的“預摘牌”的公司里,大量公司存在境外股東和VIE結構,這些公司如果直接在中國內地上市還有難度,除非拆分VIE結構,否則只能優先考慮去香港上市了。另外一方面,香港市場有大量的美元等外幣投資者,盡管交易體量和美國有差距,但相對來說交易制度也比較悠久、成熟。
近期值得關注的是,回港的中概股中,雙重主要上市的趨勢在增加。知乎、貝殼、小鵬汽車等數家中概股已經實現美國和香港雙重主要上市,7月26日,阿里巴巴就向港交所提交申請,將新增香港為主要上市地。7月27日,金山云亦申請新增香港為主要上市地。
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認為,與此前的二次上市不同,雙重上市是在兩地各自獨立上市,兩個市場的股票不能相互流通,兩個市場獨立定價。如今美國經濟存在衰退風險,雙重上市可以減少香港市場的股票受美國股市波動的影響
由于雙重主要上市的企業受到第一次上市地的影響會少很多。張奧平認為,阿里巴巴選擇轉變為雙重主要上市背后的深意,就是希望對沖掉未來潛在的一些風險和不確定性。
阿里巴巴公布申請在香港雙重上市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目前有70%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已把香港做第一或第二上市,他說,香港歡迎任何符合港交所標準和要求的企業來港集資。
而吸引了大量優質中概股,對港交所也有不少好處,不僅可以吸引存量資金投向市場中的資產,還會引入新的增量資金,包括吸引內地資金通過港股通、滬港通、深港通的方式進入港股購買股票,也會吸引此前關注中概股、但不通過香港資本市場投資的投資機構們進入香港資本市場。
香港交易所2021年度的融資額在全球排名第四,仍有成長空間,預計考慮回歸的中概股現階段仍會優先考慮赴港上市。
港股之外,目前中國內地資本市場逐漸取得長足進步,也在成為中概股回歸的重要選擇地之一。
朱莎告訴記者,除了港股之外,很大一批在美上市公司考慮拆除VIE結構,在中國內地上市,例如小米旗下的九號智能公司等。或者剝離部分核心業務,在中國境內上市。
“科創板推出、北交所成立、全面注冊制即將實現、多層次資本市場日益健全,中國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不斷提升。”楊海平認為,從短期看,此消彼長,中國企業肯定傾向于A股、H股上市。從長期看,美國資本市場的優勢依然存在,中國也要成立國際板,中國企業到美國資本市場上市,美國企業來中國上市,這種雙向開放是未來的趨勢。
張奧平也對記者表示,此前科技公司選擇赴美上市的種種原因,隨著國內資本市場制度的不斷完善,技術上的掣肘原因目前正在被解決。“同時,中國的商業生態、產業結構和西方國家有著本質的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資本市場未來大概率會對中國的市場主體企業起到更好的支撐作用。所以,我認為用下一個五年的邏輯來看內地資本市場,我們對內地資本市場應該更加理性樂觀一點。”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