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9 08:20:3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馬曉河日前在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主辦的2022年第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表示,面對供給沖擊,政策重點應瞄準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扶持力度,降低實體經濟的成本,以及通過實施各種政策為中低收入群體減負增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馬曉河表示,從供給和需求來看,中國經濟當前受供給沖擊影響較大,這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供給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新冠疫情暴發并多次反彈持續蔓延,阻斷和延緩產業鏈供應鏈。二是俄烏沖突等事件引起國際形勢變化,導致世界產業鏈供應鏈發生重大變化。
馬曉河認為,應對供給沖擊是有出路的。短期看,應實行穩定的財政貨幣政策,降低和減少供給沖擊,重點在突破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瓶頸制約上下功夫。下一步政策重點應瞄準兩點。第一,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計降低實體經濟的生產經營成本。第二,通過財政政策和其他政策為中低收入群體減負增收。“政府提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建立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的橄欖型社會。當務之急是怎么讓龐大的低收入群體能通過正常的上升渠道成長為中等收入者。同時,要穩定中等收入群體,確保他們不會因為供給沖擊變成低收入群體。讓他們在中等收入群體這個頻道里穩定成長,有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從長期看,應對供給沖擊要提高供給的結構適配性,首先要實行新的改革開放,堅持對外實行適應性改革,遵循國際通行規則和制度安排,構建命運共同體。同時,要大力扶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減少各級地方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把各級地方政府干預市場的行為約束在法治框架下。(關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