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8 15:20:53
來源:騰訊網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鄒永勤“您抄底騰訊了嗎?”
這是港股通圈子里近期最為流行的交流語之一。雖然在過去的一年中,騰訊控股(00700.HK)的股價慘遭腰斬,但這似乎并未阻擋資金入場接貨的步伐,知名投資大佬段永平日前更是接連在網絡上高呼抄底騰訊。
這只不過是南向資金近期持續抄底港股的一個側影。
通聯數據Datayes!的統計顯示,截至3月24日,3月以來南向資金已經凈流入560.70億元,年初至今的凈流入金額已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44.89億元;而同期,北向資金則分別錄得604.47億元和396.92億元的凈流出。
南向資金持續凈流入“抄底”港股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邏輯?而在一眾港股標的當中,哪些股票或板塊又最為受寵呢?
港股的估值優勢
在南向資金持續凈流入的背后,是港股市場經歷了一輪瘋狂的殺跌行情。通聯數據Datayes!的統計顯示,恒生指數從2021年2月18日的31183點開啟五浪殺跌行情后,至2022年3月15日的18235點,一年時間下跌幅度約42%;同期恒生科技指數從11001點暴挫至3463點,跌幅更是高達69%。
對于港股的這輪暴跌,鵬華基金量化衍生品投資部的基金經理張羽翔在3月23日晚舉行的港股直播交流中表示,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全球通脹腐蝕了盈利,中國作為整個全球的中游制造業大國,盈利受到上游原材料價格影響十分明顯,成本壓力也很難向下傳導,導致了港股上市公司的盈利普遍受到了侵蝕,業績預期跟2021年年初相比出現了較大的調整。
第二個原因是互聯網板塊的業績下滑,背后是一些國家政策的調整,以及反壟斷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但更大的因素還是取決于行業本身有可能發生了一些變化。
張羽翔認為,隨著互聯網紅利的逐漸消退,互聯網企業單純靠用戶增長獲取成長性這條路越來越難了,各大互聯網企業急需開拓新的增長點,一方面原有業務的高增長無法持續,另一方面新拓展業務前期需要進行大量投入,這也使得互聯網板塊2021年的盈利整體的下滑較多。
另外,外圍因素是導致港股本輪暴跌的第三個因素,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擾動因素。“我們都知道港股市場受到美國市場影響比較大,而且受到中美關系波動也比較大,中美關系波動造成一些外資的投資限制以及行業預期的轉變,美聯儲后面的鷹派表態也推高了市場對于流動性收緊的預期,在不同程度上對于港股市場造成了很大擾動”。
張羽翔表示,上述三個因素造成了整個港股市場在2021年由盛轉衰,“但展望2022年的香港市場,我們認為負面因素將被修復,從而迎接市場的均值回歸”。至于理由,則是他認為港股長期的投資邏輯發生了改變。
“從歷史上來說,港股表現出比較強的周期性,這與港股市場本身的行業構成有很大的關系,十年前的恒生指數主要的成分股是由金融、能源和電信三大板塊構成,三者合計占據了恒生指數的近八成以上;但到了2016年,隨著一些互聯網平臺的崛起,信息技術成為恒生指數的第三大權重行業”。
張羽翔稱,截止到2021年年末,金融行業的權重已經從恒生指數的半壁江山減少到不足三分之一,可選消費和信息技術成為了第二和第三大重要的權重行業,兩者合計占比超過四成,“隨著越來越多優秀新經濟公司和互聯網公司赴港上市,還有一些因為港股特殊的上市制度吸引的生物科技型公司,港股的周期性其實在逐漸減弱,成長性逐漸增強”。
他進一步指出,未來全球流動性等周期因素對于港股的影響或將減弱,港股的投資體驗或將有所提升,“隨著三大負面因素逐漸消退,港股有望盈利恢復。當前恒生指數的估值處于歷史的低位,橫向比較的話,在主要的全球市場也處于估值洼地狀態。而且2021年困擾港股的一些負面因素,有望在2022年逐漸消除,我們將大概率看到港股盈利的修復”。
而在深圳某私募機構任職研究員的吳秋楓雖然亦看好港股的未來,但他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指出,在港股長達一年多時間的熊市行情中,其實最核心、最慘烈的暴跌階段集中在今年2月18日至3月15日,“最主要的誘因,一是俄烏沖突,二是美國證監會在中概股上搞動作”。
吳秋楓表示,從歷史經驗來看,地緣政治局勢升溫帶來的影響通常持續時間較短,且主要體現在對市場情緒的擾動,若俄烏局勢不出現進一步的惡化,其對港股市場基本面的直接影響有限。“至于中概股的退市風險,前幾天雖然傳出中美雙方談判取得一定進展,但周四又傳出微博成為第六家被列入‘預摘牌名單’公司的消息,(很多消息)真真假假難以分辨,因此中概股的退市風險暫時并未見解除跡象”。
但他同時強調,中概股在美退市并不是末日,其實可以回港上市,“這批中概股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互聯網巨頭,他們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大背景下,必然會伴隨中國經濟崛起而在全球經濟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其長線投資價值不容置疑。在從美股退市并轉而在港上市的過程中股價難免經歷一些陣痛,并導致港股市場的大震蕩。而這將會為南向資金和QDII基金帶來良好的戰略建倉契機”。
繼續“爭奪定價權”
雖然港股市場貌似充滿投資機會,但內地到港股投資的渠道并不多,目前來說,最主要有兩條途徑,分別是港股通(即通常俗稱的南向資金)和QDII;為了方便,我們一般把這兩者合稱為港股基金。
通聯數據Datayes!的統計顯示,近年來隨著港股持續下行后跌出的估值洼地,港股基金存在著“越跌越買”的現象。其中,港股通本周以來凈流入金額為58.98億元,3月以來560.70億元,年初至今的凈流入為1044.89億元,而在跌勢最為慘烈的2月18日至3月15日,其凈流入金額為435.56億元,貢獻了接近一半份額。
長期專注于A股、奉行價值投資的資深投資者葉曉雨近期也加入了這股越跌越買的南下抄底港股大潮。“等我把長江電力(600900.SH)出完后,再繼續抄底騰訊控股(00700.HK),把成本攤薄”。這是周四港股收盤后,葉曉雨跟記者聊的第一句話
當天,騰訊控股大跌5.91%,以366港元/股報收。而消息面上,該公司新鮮出爐的2021年年報差強人意,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2021年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為1237.88億元,同比漲幅僅有1%,為近十年來凈利潤增幅最低的一年,甚至被創始人馬化騰調侃為“像我的腰一樣不那么突出”。
這么平平無奇的年報,真的值得投資者執著地去抄底嗎?
對此,葉曉雨向記者表示,由于自己是學會計專業出身,所以很早就在A股進行投資,且一直奉行的是價值投資理念,持有的都是些行業龍頭公司,比如長江電力、伊利股份(600887.SH)等。近期港股持續暴跌的消息,也引起了她的高度關注。
隨著對港股的了解的增加,她發覺港股市場其實更能代表中國經濟的晴雨表,“因為A股沒有的行業龍頭港股有,比如騰訊、李寧(02331.HK)等;A股有的行業龍頭港股亦有,且估值更低,比如三大電信、四大行等。所以,欲做多中國經濟,首選非港股莫屬;要踐行價值投資,則舍H股而其誰?而騰訊控股是港股市場第一權重股”。
同時,她還向記者表示,希望監管層能夠放寬港股通的開戶門檻和投資范圍;“畢竟還有很多投資者受制于50萬這個門檻,而且港股通成份股僅有546只,其選擇范圍有點窄。為此,我們群里有不少師奶只能通過QDII投資港股”。
正如葉曉雨所言,在這波“越跌越買”的抄底港股大潮當中,QDII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數據顯示,QDII由于在投資港股時不限于港股通標的,所以備受基民的青睞,近一年來其規模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典型的越跌越買。比如余海燕管理的易方達中概互聯50ETF,在2021年港股暴跌的過程中其規模卻是水漲船高,從年初的55.41億元增加至年末的326.53億元;其頭號重倉股騰訊控股的持股數量亦從年初的243.52萬股劇增至年末的2720.79萬股。
而在2022年初的港股大跌中,亦有一大批QDII適時放寬申購限額,從而加大抄底力度,比如丘棟榮掌舵的中庚價值品質基金。3月17日,中庚基金發布公告稱,中庚價值品質基金自3月18日起恢復正常申購;而基金經理丘棟榮將自購該基金不低于1500萬元。丘棟榮更發表觀點表示,從估值、基本面和交易層面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得出“戰略性看好港股的系統性投資機會”的結論。
在吳秋楓看來,港股基金越跌越買,除了是因為港股極具投資前景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意義,那就是奪取港股定價權。
他向記者表示,根據他們公司的量化統計模型,把當前所有港股的資金流數據進行分類加權匯總后,并與恒生指數的漲跌進行關聯,可以得到一個清晰的結論,就是近幾十年來港股的每次大跌都伴隨外資的大幅做空,“無論是1996年的6544點,還是2003年的8331點,抑或是2008年的11015點,背后都有外資做空港股的動作,而近期的18235點也不例外。截至2022年3月18日,港股市場外資在過去一年里凈流出占總成交額已超5%,甚至達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流出幅度”。
“雖然自港股通開通以來累計凈流入金額已經高達2.29萬億元,迭創歷史新高;而QDII當中投資港股的基金群體也在增多。但不可否認的現實是,當前港股的主導權仍然掌握在外資手上”。吳秋楓向記者指出,其實早在2021年初國內機構便已喊出了“跨過香江去,奪取定價權”的口號。雖然歷經一年的暴跌,這個口號已經鮮有人提,但其實不論是QDII還是南向資金,其實都是在默默踐行著這一路徑。“畢竟港股(尤其是港股通標的)代表著中國經濟,其話語權豈能長期任由外資把持呢?”他說。
那么,當前港股市場各大機構的地位分配如何?根據開源證券金融工程研究團隊的數據,截至2021年四季報,約有15.4%的公募基金持倉中含有港股標的。但從港股市值占總基金凈值的比例來看目前僅有1.8%的配置倉位。而總體的地位分配來看,截至2022年2月底,外資、港股通、中資機構、港資及其他的配置比例分別為:70.90%、11.43%、13.13%和4.54%。因此,該團隊近日撰文表示港股通占比依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而“奪取定價權”則任重而道遠。
港股的特色板塊
相對于“奪取定價權”這么任重道遠的事,投資者更關心的是活在當下,持續凈流入的南向資金究竟買了哪些標的?而2022年的港股投資機會又將體現在哪里呢?
通聯數據Datayes!的統計顯示,截至3月23日,近10天內南向資金凈流入金額最多的十大標的分別是:騰訊控股139.34億港元、美團-W(03690.HK)116.28億港元、李寧98.55億港元、匯豐控股(00005.HK)82.44億港元、藥明生物(02269.HK)76.38億港元、小米集團-W(01810.HK)62.37億港元、中國移動(00941.HK)59.41億港元、香港交易所(00388.HK)55.36億港元、快手-W(01024.HK)51.81億港元、工商銀行(01398.HK)31.15億港元。
可以見到,以騰訊控股為代表的互聯網大廠占據著半壁江山,正是南向資金持續搶籌的主要目標。實際上,這些頭部互聯網公司亦是一眾著名QDII基金十大重倉股的常客,且持倉規模日漸增長。
比如頂流基金經理張坤旗下的易方達亞洲精選,其2021年一季度僅持有騰訊控股61.5萬股、美團-W123.00萬股;但到了2022年四季度,這兩大標的的持股數雙雙增長至115.50萬股和186.40萬股。
又比如余海燕管理的易方達中概互聯50ETF,基2021年一季度十大重倉股當中的騰訊控股482.65萬股、美團-W295.32萬股、快手-W117.57萬股、小米集團-W1082.21萬股;但到了2021年四季度,其持倉數則分別劇增至2720.79萬股、2608.21萬股、707.85萬股和7440.65萬股。
對于港股市場的這些科技板塊,張羽翔亦有著其理解:“整個科技板塊是香港新經濟的代表,也是香港特色板塊”。
他在直播交流中表示,中國互聯網頭部企業成長性優異,受益于線下經濟的數字化進程,電商、外賣仍有進一步滲透的空間,“我們前期對于監管政策有擔心,其實監管是有利于整個互聯網平臺的長期而且健康的發展,核心業務的市場地位并沒有造成實質性的損傷,監管只是為了使得互聯網平臺公司更有利于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借鑒海外互聯網企業受監管的經驗,我們可以觀察到,在更加規范的監管影響下,海外的互聯網龍頭的業務壁壘和長期邏輯并沒有受到根本性的打擊,頭部企業的市場定位并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影響”。
因此,張羽翔認為,隨著整個國家監管政策逐漸落地,以新經濟為代表的香港科技企業,特別是互聯網平臺企業,可能還會在2022年重新取得快速的發展。
關鍵詞: 南向資金年內凈流入破千億大關 你抄底港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