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擔綱中小學“課后330”老師,首都師大助力“雙減”落地 報道

2023-05-24 15:51:33

來源:新京報

用軟件設計然后用3D打印技術做出各式小物件,了解低碳的重要性并嘗試用繪畫呈現,了解戲劇并嘗試排一部有情緒張力的舞臺劇……5月12日16時許,首都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初一學生們準時踏進自選的課后服務教室,學習他們感興趣的課程。值得一提的是,擔任課程指導的是首都師大的大學生們,這個學期,這些青年將自己專業所學精心打磨成課后服務課程傳遞給少年。 ?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首都師范大學發揮師范大學優勢,面向北京市中小學推出“課后330”服務,推動大中小一體化教育體系縱深發展。自3月以來,該校已有12個院系依托專業和師范資源,在大學老師的指導下,開發了近50門課程,由大學生們帶課進入首都師大二附中、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學、北京市第161中學、海淀區七一小學等學校,為各年級學生提供具有多學科融合、多主題體驗的特色學習。

親切互動,大學生和中學生共學共促 ?


(相關資料圖)

16時20分許,下午的課后服務課程進行過半,在首都師大二附中二層的初一(7)班教室里,傳來陣陣掌聲和歡樂聲。來自首都師大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的“小老師”婁蕓瑩正在給學生們上《行游北京》課程。婁蕓瑩是2020級地理科學(師范)2班的大學生,這個大三的學姐臉小小的、圓圓的,帶著一副金絲眼鏡,站在講臺前,面孔并不比中學生們成熟多少,而這正是課堂氛圍格外活躍的一個原因,在講授與探討過程中并沒有老師和學生的距離感。 ?

婁蕓瑩聲音洪亮,上課風格更像演講,她在講臺前有敘述講解,更有不斷的提問和解答,啟發學生們思考、互動。她先從知名的798藝術區講起,帶領學生們了解什么是文化創意產業。為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她偶爾會“盲點”學生,請學生即時回應分享,而被點到的學生好像“中獎”一樣,而當這名學生完整正確回答問題后,隨即得到全場熱烈的掌聲。 ?

“這位同學表達得很嚴密,層次清晰有邏輯。”婁蕓瑩也不吝對學生的鼓勵。 ?

在另一間教室內,首都師大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系大三學生王詠菲給初一學生們帶來了《大話“西”游》課程。這并不是電影鑒賞課,而是學習西班牙語的小語種拓展課。這學期的學習已經過半,上過6、7周西語課的中學生們已經可以用簡單的西班牙語和老師互動。

課堂上,年輕的“小老師”指著“三重元音”的單詞或者實物圖片,學生們舉手積極搶答,“老師我也舉手了,快叫我,叫我!”課程現場有學生喊道,課堂氛圍熱烈,學生對于跨文化的學習充滿興趣,積極投入。 ?

“研”“學”融合,大學師生團隊聯動助力學生成長

青年學生在臺上講課,臺下,王詠菲的指導教師、首都師大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系主任楊玲老師一直在全程觀課、進行指導,并不時協助幫助組織課堂學習活動。 ?

“針對初一學生的西語教學,主要以語言入門和文化普及為主,我們作為指導老師,早在學期前,便帶大學生們一起設計了16周左右的課后服務課程,將‘好聽的西班牙語’‘有趣的西班牙文化’帶進中學。”楊玲介紹,給學生們上課的都是大三、大四學生,不僅將豐富多彩的語言和文化講給孩子們,還鍛煉了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專業能力。 ?

在過去的半個學期,每一次課后服務,楊玲都會在現場親自觀察、指導,讓每次主講的大學生充滿信心。她給予了授課大學生們很高的評價,也發現此次開發的課程可以給中學生提供文化和語言的啟蒙。“希望能夠激發孩子們對小語種的興趣,也希望這門課程能夠對他們將來的專業選擇起到一些幫助和啟發。”楊玲說道。 ?

記者在探訪中發現,課后服務的教學場景并不僅限于普通的課堂,在該校一間舞蹈教室內,報名《奇妙戲劇世界》課程的學生們,正以小組為單位、在“小老師”的指導下排練戲劇。她們手拿劇本或大聲朗誦,或圍成一圈,分析討論角色。 ?

“在排練戲劇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和共情能力,這是一個綜合素質的提升過程,也是我們設置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首都師大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研二學生劉雅琳介紹,從教學設計來說,授課老師們首先會解析并講解經典劇目,帶領學生們體察角色的情感,然后選擇片段進行演繹、排練。每次上課時,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五六名大學生都會走進學校,分別帶組,從形體到臺詞一步步帶領中學生們排練一幕舞臺劇。依照計劃,在課程結束時將以匯報演出的形式呈現中學生們在課程中的綜合成長。

而在和孩子們排練中,大學生們也感受到了驚喜。劉雅琳介紹,雖然自己不是師范專業,但和中學生們接觸下來,發現今天的中學生和自己想象中的已經很不一樣。這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精力充沛,有自己的主張,“他們有時候對于劇本的理解會超出我們的認知,比如我一開始以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對他們來說過于現實主義,但沒想到參與排練的姑娘們有很好的文學素養,可以代入處于各方面壓力中的女性角色的感受。” ?

“我喜歡這門課的原因是可以和同學在表演中有配合,我們通過合作將故事情節表達出來,我演的是《仲夏夜之夢》的赫米婭,一直在嘗試感知她情緒的變化。”初一(10)班學生王映歡說道,她通過課程了解到了這幕戲劇的情節和人物關系,在排練劇本時加深了對這部文學作品的理解。 ?

關注質量,大學教師“牽手”中學教師精準研發課程 ?

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中心主任王海燕介紹,本學期服務中小學課后“330”工作其實是該校多年來服務基礎教育改革創新的又一次深化。首都師大的一個重要辦學職能就是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政策,服務首都基礎教育發展。2021年7月,國家“雙減”政策發布以后,學校就考慮如何針對中小學對課后教育資源的新需求,將學校對師范生的能力培養與服務基礎教育有機融通、實現發展的共享和雙贏。 ?

“正好2021年12月是‘雙減’后的第一個假期,為防止‘雙減’政策反彈,讓中小學生們過好假期生活,我們給一些有合作基礎的中小學發布調查問卷、了解需求,提供了大學生線上課程服務資源,供有需求的中小學生選擇使用。”王海燕介紹。在這個假期,有大學教師指導、大學生在線直播的9門主題式課程,在三周時間里,吸引了近8萬中小學生在線學習,不僅豐富了中小學生的假期學習生活,也給師范生服務“雙減”開發課程增添了信心,開始規劃師范生走進學校課后服務真實場景的資源建設。 ?

2022年春季學期,疫情比較嚴峻,首都師大為部分合作學校的課后“330”課程啟動了跨校線上云課程的主題學習嘗試。同年暑假繼續拓展資源,推出了19門線上主題課,“師范生教育實踐積極性非常高,十多個院系的老師帶著學生進行備課、教學準備,六周時間,線上學習的中小學生超過了14萬。這讓我們看到了中小學生對于多領域多主題學習的興趣和喜愛,也對師生開發素質拓展課程的能力有了更大的信心。因此利用假期從學校層面同步征集課后‘330’的服務課程。”王海燕記得,2022年7-9月期間,主動報名參與課后“330”資源開發的教學團隊都在積極備課、教研,并邀請中學老師幫助磨課。

回憶起集體備課的情景,首都師范大學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主管教學的副院長藺雪芹仍記憶猶新。她介紹,至今已有140名師生參與了中小學的課后服務。“這是一個需要反復學習打磨的過程,我們最初設計出來的課程和教學方式不一定適合初中生,我們特別邀請了十位中學老師,不僅要在教學凝練上給予幫助,還要明確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藺雪芹介紹,初一學生已經開設地理課,基于課程標準,地理課要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們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在日常教學中學校均有科學的安排,因此,課后服務中以地理為主線的綜合課程就要成為培養學生素養的有益補充。 ?

“初中地理包括認識地球的運動、地表,認識不同的區域,認識世界、認識中國等,結合中學的需求和北京市對中小學地方課程開發的指南,我們決定開發《行游北京》這一課后學習課程,依托北京優秀傳統文化和特色,促進學生認識家鄉,培養家國情懷,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愛國主義精神。”藺雪芹以其中的“北京的胡同”一課為例,希望通過對于胡同文化的介紹,讓學生們了解北京城的形成和發展,進而更好地理解腳下的這片土地。 ?

“這一課程的背后是一次一次的試講和修訂,設計課程的團隊和中學老師反復溝通修改了很多遍,最后在這個春天學生們親身走進了課堂,我想這段經歷即使坎坷,也是大學生最寶貴的經驗。”藺雪芹感慨道。 ?

科學實踐、項目式學習,多樣態模式提升科技素養 ?

《夢回北宋》《英語經典傳奇》《多語游世界》……記者注意到,此次首都師大為初一學生們開設的不少課程既涉及文學素養、人文歷史、語言能力的提升,也有《神奇的美食》《低碳先鋒》《奇妙的生物世界》《3D打印》等涉及科學素養的培養。 ?

“我父親從事環保工作,研究大氣、土壤和水,他經常會跟我分享工作,比如北京的空氣質量是怎么好轉的,這次看到《低碳先鋒》課程,我第一時間報名了。”初一(3)班安紫萱向記者說道,讓她驚喜的是,老師教會了她如何利用em菌堆肥,不拘泥于教室,這些像哥哥姐姐一樣的老師還會帶著大家走進校園里,施肥、澆花,分享種植體驗,“為校園干些農活兒,我們感到新奇又快樂。”安紫萱也常常把這些知識帶給喜歡花草的爺爺奶奶。 ?

而參與3D打印課的王雪琦也有了收獲,她親自設計并打印了一個白色的立方體掛件。王雪琦是初一(5)班的學生,通過新聞,她得知如今人們已經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建造房子,帶著好奇心她走進了3D打印的課堂上,不僅了解了打印技術的構造原理,還對立體幾何有了直觀感受,激發了創作欲望。 ?

“我們小組現在的課題就是讓3D打印技術改善室內體育場的陳設,我們正在嘗試做一個柜子,可以臨時存放同學的用品。”王雪琦說道。 ?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專業教師陳鵬是3D打印課的指導教師,她介紹,學院有針對大學生的3D打印課程基礎,屬于通用技術課程,和物理、數學學科密切關聯。此次面向中學生開發的系列課程,適合中學生的接受水平,通過引導中學生設計并制作出模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空間感,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

“小組同學一起設計圖書館中的沙發,體育館中的柜子,這些不僅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種項目式的學習還會鍛煉學生的動手、合作能力,將頭腦中的想法變成現實。”陳鵬介紹,在半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她感受到中學生們的積極性,“每次課結束了,孩子們都不愿意走,還拉著小老師們一起討論”。 需求導向研發,數字資源“雙師”課程將輻射更多地區 ? “借由和首都師大合作的契機,除課業輔導之外,讓學生課后服務期間有了多維度的課程學習。”首都師大二附中科技主任劉丹旸介紹,基于上學期的合作,學校也摸清了學生們的興趣點,在這個學期,該校初一年級387個學生全部參與了首都師范大學提供的課后服務課程。 ?

劉丹旸介紹,學生們對于實踐類課程興趣很高,在開課前,老師們會對所有即將開設的課后服務課程有一次宣講,讓學生們充分了解課程內容,“選課平臺開放后,與科學科技前沿有關的課程、搶手的課程,不到一分鐘便報滿。”為了讓學生們都有機會接觸到熱門課程,劉丹旸介紹,上學期每門課程的課程規劃在七節左右,學期中間還會有一次輪換,盡量擴充學生視野。本學期為了進一步加大課程的影響力,在教學評價方面也做了改進。課程結束后,老師們會帶學生以課程匯報的形式,展現本學期所學,考慮到多元化的評價,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一次舞臺劇表演,也可以是PPT分享。比如“小王子”的英語戲劇課程,本校教師也深入課堂,依托海淀區舉辦的英語戲劇比賽,推動學生們積極學習并參賽。 ?

“‘分子料理——神奇的美食’這節課也非常受歡迎,老師們帶著學生篩選一些可食用的材料、試劑,做與食品相關的化學實驗,會讓學生提前感受和增進對化學領域的了解。”劉丹旸發現,很多高一學生向她反饋愛上化學的原因就是曾經參與過化學社團,通過該校的化學社團、與化學相關的課后服務,希望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對規劃學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

王海燕介紹,通過之前的一系列實踐經驗,結合學校的需求,大學的課后“330”課程供給也在動態優化和不斷完善。在這個春季學期推出的系列課程中,如3D打印、奇妙戲劇世界等便是順應學校需求、基于學校資源而新研發的適合初一學生的體驗性課程。 ?

劉丹旸感慨了首都師大的響應速度,她介紹,學校有3D打印社團和實驗室等軟硬件條件,但僅靠每周四的社團活動無法“消化”那么多對這一技術有興趣的學生,在得知學校這一內容的開課需求后,首都師大教師教育中心組織相關院系師生進入到專題課程學習的研發之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能讓更多孩子有了心儀的課程體驗。 ?

“有一些課后服務課程和學科有交融,但可貴的一點是,這是和校內教學完全不重合的內容,隨著新課標的頒布,每個學科都提出了跨學科實踐,大學開發的課后服務給了很好的實踐案例,比如《小王子》看似只是英語劇,但內容涉及了心理和戲劇,是跨學科項目;《低碳先鋒》這門課程融匯了生物學、化學等學科,項目式的學習使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中心,對學校的教育也是一種啟發。”劉丹旸說道。 ?

王海燕介紹,不僅教師教育中心,首都師大的學生處、團委等部門也和西城區教委簽約,開展多樣化的課程研發并提供針對中小學的課后服務工作。面向小學生開設的課程更多是藝術、體育和科技類的體驗課程,以啟蒙、打基礎為主;面向中學生提供的課程重在培育學科素養,奠基學科思維,拓展學習視野,為今后的繼續學習做準備。而課后服務的課程實施和師范生的教育實踐相結合,有些院系不僅僅有大學生進校服務,還有更多大學生的在線觀摩、課例研究,拓寬了師范生教育見習、實習和研習的培養路徑。 ? 王海燕介紹,隨著教育數字化的發展,大學師生將依托學校的“雙優云橋”技術平臺,研發跨學科主題式的課后“330雙師課程”,下一步,為有需求的區域和學校特別是“老少邊山”地區提供更優質的課程資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