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點:北京工業大學與污水處理廠校企合作 共譜“綠水青山”

2022-12-27 09:38:10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資料圖)

在朝陽區一家污水處理廠里,數十臺大型設備正在運行,城市生活污水在這里由渾濁變得干凈,最終匯入寬闊的河道中。近日,一堂生動的實踐研討會在污水處理廠召開,來自北京工業大學環保自動化團隊的30余名師生走出校園,走進污水處理廠,面對沉淀池、生化池、沼氣鍋爐、污泥干化池等典型工藝環節和大型設備,結合實驗室研究成果,在社會實踐中交流學習心得,匯報科研進展。

在污水處理廠控制室內,一套名為“城市污水處理全流程智能優化運行控制”的系統正在工作。“這就是我們項目小組正在負責的部分。”博士生劉禹成說,這套系統可以對污水處理后的水質進行預測,提前計算實際出水中總磷、總氮等污染物的變化和含量。

博士生孫晨暄補充:“這幾個月里,團隊在實驗室和污水處理廠間反復磨合,現在預測的準確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在當前污水處理行業實時測量精度中遙遙領先。”孫晨暄的底氣就來源于布設在污水處理廠里的一個個傳感器。在污水處理廠一塊長度近百米的生化反應池中,分布著眾多傳感器,實時監測污水處理運行狀態、水質變化趨勢以及異常工況等信息數據,供團隊科研使用。

“這些儀器儀表布置在哪兒、放多少,大有講究。”團隊中負責數據采集的碩士生唐澤誠說,在污水處理廠技術工人的指導下,團隊排除了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對數據的影響,突破了不同傳感器與數據服務器的在線通訊難題,搭建了一套城市污水處理過程數據采集系統,實現了數據“在線能取,取之可用,用之可信”。

長期與數字打交道的唐澤誠也在數據中發現了變化:“在采集污水處理過程數據時,我們注意到,經過處理的污水水質得到了明顯改善。”他用數據說話——就出水總磷濃度這一污染物指標來看,數據從2019年的每升水約0.06毫克下降到了今年的每升水約0.03毫克,“污染物含量越來越少,我們見證了城市污水處理效果的提升!”

科研成果的實踐應用,為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供了技術支撐。聽了學生們的討論,團隊指導教師、北工大副校長喬俊飛欣慰地連連點頭。他說,“科研就是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這要求我們不光要在實驗室里深耕技術,更要把技術放到真實的應用場景中去淬煉。”

喬俊飛介紹,北工大已經與北京多家污水處理廠展開了戰略合作,將污染防治企業作為環保自動化團隊的“第二課堂”,教師進駐污水處理廠了解一線運行情況、制訂研究方案,同時安排學生進入污水處理廠實習實踐,采集真實數據用于技術研發。“校企合作,互利共贏,共同譜寫首都生態文明發展的協奏曲!”

記者手記

采訪時,團隊學生唐澤誠的一段話令記者印象深刻。談到北京母親河的變化,這位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打開了話匣子:“小時候的印象中,永定河是斷流后干涸的河床。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岸邊多了綠樹,清澈的水中還游著魚兒。”如今,唐澤誠也加入到了環保自動化團隊中,用專業知識為家鄉的青山綠水貢獻著力量。

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新一代青年學子是生力軍。北京工業大學與污水處理廠持續開展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在一線實習實踐的難得機會,同時將高校科研技術應用于實際,促進城市污水的高質量、高效率處理。高校與企業共同聯手,將產學研深度融合、把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正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動體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