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妞兒在北京(洋妞在北京演員陣容介紹)

2023-05-10 11:24:12

來源:互聯網

一個外國女孩在北京(一個外國女孩在北京當演員)

依瑪·昆薩熱斯·布依從小就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產生了興趣。在西班牙對中國幾乎一無所知的時候,她想盡辦法收集關于中國的一切,包括歷史,小說,甚至武術。沒有教中文的機構,她就去中餐館跟老板學。

大學時,她選擇了拉丁美洲史作為專業,因為老師告訴她,以后會把亞非納入其中,成為亞非拉的一個大系。結果畢業的時候沒有學中文。于是在1979年,她成為中國之一批留學生,來到北京語言文化學院系統學習漢語,開始了她在中國長達40年的生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983年,依瑪出任西班牙駐華大使館文化專員,2006年出任塞萬提斯學院北京分院院長。40多年來,她成為中西文化使者,不僅把西班牙文化傳播到中國,還做了很多把中國文化承載到西班牙的事情,比如策劃組織了“來自東方國度:中國藝術先鋒”和“盛宴、儀式與慶典:上海博物館古代青銅器”兩個展覽。

此外,她還撰寫了許多關于西班牙語在中國的發展、兩國文化和教育的不同方面的文章,并多年來獲得了中國和西班牙語國家機構的許多獎項。這一年,她卸任北京分館館長,開始擔任上海塞萬提斯圖書館館長。幾天前,因為她的杰出工作,西班牙 *** 授予她國家成就十字勛章,并在上海塞萬提斯圖書館舉行了儀式。

在依瑪看來,中國在過去的40年里經歷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但80年代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段美好的時光。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她在西班牙為樂隊表演并為藝術家舉辦展覽。她有興趣幫助這些有才華的音樂家和藝術家。

關于西班牙語和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她覺得有進步,但也有一些不滿。“西班牙語怎么會是小語種?”未來,她希望扭轉中國社會的這種誤解。

西班牙駐華大使Rafael Dezcallar向義馬頒發了獎章。本文部分圖片由一馬提供。

[對話]

表演和舉辦展覽很有趣,我也想幫助中國的藝術家。

報紙:你什么時候來中國的?

依瑪:我從1979年開始在北京語言文化學院學習,然后在80年代初考入西班牙駐華大使館,之后一直在中國。

《華爾街日報》:你是如何對中文和中國感興趣的?

義馬: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十幾歲的時候偶然看到一些關注中國歷史文化的書,比如賽珍珠的小說,林語堂的作品,我就想,哇,這個國家真了不起。我必須在那個國家生活和體驗它。

所以我開始學中文。但當時在西班牙,很難找到學習中文的地方。沒有大學教中文,沒有專業,也沒有孔子學院。完全是自學的,跟中餐廳的老板學的。

報紙:當你到達中國的時候,你發現它和你期望的一樣嗎?

易:剛改革開放,大家都很謹慎小心。而且那時候中國經濟還沒那么發達,很難社交,幾乎是兩個世界的人。因此,很難有機會與中國人正常交流。只能和其他留學生一起玩,但是真的一點都不好玩。

義馬市

報紙:什么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

義馬:1987年和1988年開始不一樣了。文化藝術活動逐漸增多。在各種音樂會和藝術展覽中爆發了許多新思想。藝術家都是外地來北京的,以為那里機會多,會在外國人公寓搞一些藝術活動,比如“外國沙龍”。

報紙:許多人都在回憶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繁榮。你真的見證了這個時期,而且是從他者的角度。

男:對大家來說都是好時候。

報紙:你好像組織過類似的活動。好像你曾經在日壇公園為崔健的樂隊舉辦專場演出?

易:不是一次,是很多次,1986年,1987年,1988年,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夏天日壇公園有個舞臺,我們就包下來,搞個樂隊演出,然后賣票,十塊錢一張,錢全部給樂隊。

報紙:十美元在當時并不便宜。

一馬:很多人買,主要是外國人,國內也有人愿意掏錢買。很多人走后門。我們冬天在馬克西姆餐廳做,門票比這個貴。夏天在日壇公園。

報紙:作為一個外國人,你為什么會想到為中國樂隊舉辦一場活動?

m:和楊沙龍的原則一樣。那時候無論在北京還是上海,都沒有畫廊,沒有音樂酒吧,沒有藝術家,沒有有想法的人。沒有地方玩耍和展示。所以我們想給他們提供一些機會和平臺,我們自己也覺得好玩和興奮。

《華爾街日報》:你是如何認識崔健的樂隊的?

義馬:冬天去馬克西姆,我遇到了她。我老公是搞音樂的!

報紙:劉曉松先生,中國最著名的鼓手之一。

是的,他今天在這里。他以前從來不參加我的活動,但是今天我說你一定要來。

報紙:你們在日壇公園活動之前就認識了。

是的,我們大約從1984年就認識了。我們相愛了。其實我不應該這么說。你可以以后問他。后來我幫他去西班牙留學,在那里學了兩年拉丁打擊樂和鼓。回來后認識了崔健和劉源,大家都認識了。其實這個圈子很小。

報紙:作為一個情人,你幫助他出國留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1995年,你策劃了一個中國藝術家的展覽,在巴塞羅那展出。這是怎么回事?

易:哈哈,你真的做了很多研究。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我很喜歡這個(藝術),我覺得很多中國的藝術家都很有才華。當時西班牙人對中國真的不太了解,所以沒有機會。有一次,巴塞羅那的一個官員去北京,我跟他談了一個展覽,他很興奮。我為他做了一個計劃,邀請了35位藝術家,包括徐炳、曾梵志、方力鈞、張曉剛等等。反正現在里面有無數的當代藝術家。

報紙:我們可以想象把這些人聚集在一起或者在巴塞羅那舉辦展覽的困難。你這樣做的想法是什么?

易:一方面,很多人是朋友,我想幫助他們。我之前說過,雖然已經是1995年了,也有人辦過個展,香港的很多畫廊也來過,但是這個過程中有很多不愉快,也有畫廊把自己的畫拿走了,所以就沒有了。內地畫廊很少,幾乎看不到。所以那個時候,對于這些年輕的藝術家來說,他們其實需要一個展示的平臺。另一方面,我也想讓西班牙人民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中國和中國的當代藝術。

記者:你還翻譯了樣板戲《紅燈記》?

易:那只是為了好玩,還沒有發表。

論文:雖然還沒有發表,但還是能看出你對它的興趣。我很好奇,你為什么會選擇這篇文字?

易:哦,對了。當時西班牙人對中國的興趣和認識和我小時候不可同日而語。西班牙南部城市格拉納達有一群漢學家,想搞一個和中國有關的活動,于是搞了一個戲劇節,表演京劇等等。他們讓我翻譯一個,我說,我們選一個樣板戲吧,因為一是其他人都翻譯過各個年代的牡丹亭,明清的,二是翻譯《紅燈記》難度沒那么大。

西班牙語不是小語種,諾貝爾獎在西班牙語世界是有爭議的。

義馬市

論文:你為什么選擇塞萬提斯作為學院的名字?他是西班牙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嗎?

易: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訶德》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被譽為之一部現代小說。因此,當我們的創始人在1991年建立研究所時,他決定以他的名字命名。當然,西班牙文化中有很多重要的符號,比如畢加索,但也許與語言有關的更大的是塞萬提斯。

報紙:那么其他非西班牙籍的西班牙作家呢,比如馬爾克斯、博爾赫斯和呂·薩?你怎么想呢?他們會成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嗎?

義馬:很接近。畢竟我們是同一種語言,雖然不同國家的語言可能略有不同。很多拉美作家都在西班牙出版社出版作品,比如Mackels和Lue Sa都曾在巴塞羅那和西班牙生活過,交流非常密切。

論文:所以他們獲得了一些成就,比如諾貝爾文學獎,你會很高興。

當然,看看我們的塞萬提斯圖書館。都是這些作家的作品,尤其是獲得塞萬提斯獎的作家。眾所周知,塞萬提斯獎是西班牙文學的更高獎項。

本刊:正如你所看到的,中國人民對諾貝爾文學獎有著極大的熱情。西班牙人如何看待諾貝爾文學獎?

一馬:有很多說法。很多人等了一輩子,很重視,但也有人全盤否定,覺得很不公平。像博爾赫斯這樣的大作家從來沒有拿過,他很生氣,不明白諾貝爾獎的標準在哪里。

但是西班牙的出版商和大眾其實和中國的一樣。作家一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出版商就會蜂擁而至,大眾也會立刻購買,比如莫言。不過聽說莫言的作品由西班牙一家小出版社 *** ,確實很有見地。而且,莫言也很好。他沒有像某些作家那樣馬上換到大出版社,還是交了。

《華爾街日報》:除了莫言,還有其他作家在西班牙很受歡迎嗎?

一馬:對,比如閻連科每年都在出書。邱小龍,余華,麥家都很紅。

《華爾街日報》:所以現在兩國之間的理解與你之一次接觸中國文化時有很大不同。

義馬:完全不一樣。現在很多大學都開設了漢學專業,古代文學和當代文學都有很多好的翻譯。

《華爾街日報》:您認為自從您擔任塞萬提斯北京分公司的總裁以來,中國人對西班牙的了解有沒有發生很大變化?

易:我認為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我們仍然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因為我還是能聽到很多人說西班牙語是小語種。我的天,有超過4億人把西班牙語作為母語,23個國家和地區是官方語言。怎么會是小語種呢?但是社會上還是有這種誤解,包括你看了很多培訓機構的廣告,還在說小語種。所以我們希望未來能打破這種誤解。

現在好的一點是,中國出版社每年都花大力氣引進西班牙作家的作品,可以看到很多最新的作品,青年作家。但是電影,美術等方面比較差。這也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 若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