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行業 > 正文

“洋豬”入侵 種豬問題已經不只是豬的問題

2022-03-28 11:34:23來源:前瞻網  

在今年兩會召開前夕,央視財經推出了大型紀錄片《種子 種子》,其中第六集《決勝種源》,將目光鎖定到養豬產業,里面提到了一個關鍵詞——豬芯片。果不其然,國內自研豬芯片量產這一話題迅速引發關注,登上微博熱搜。

什么是豬芯片?

紀錄片中的“豬芯片”是由吳珍芳教授帶領團隊耗時四年研發出的基因組選擇專用PorcineWens55K芯片,是國內首款規模化應用于企業現場育種的自主設計芯片,一舉打破國外基因芯片的壟斷,實現基因組育種技術的自主創新。

這款基因芯片類似豬的身份證,里面有384個小格子,每一個小格子上裝著一頭種豬到底優不優質的基因密碼,小豬剛出生,就可以判定將來長得快不快,肉好不好吃。

但其實,“豬芯片”業內更普遍指的是種豬,最開始由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提出,他認為養種豬就是做豬的芯片,誰能掌握它,就能從上游制約著整個生豬養殖產業。從這個角度看,把種豬與芯片相提并論毫不夸張。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和生豬生產國,平均每年要吃掉7億頭豬,全世界一半的豬養在中國。

2021年隨著豬瘟的減弱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生豬存欄量達到4.49億頭,較2020年增加了0.4億頭,同比增長10.51%。

我國能繁殖母豬存欄量較2020年增加了1022萬頭,達到4329萬頭,同比增長30.90%。

隨著全國生豬存欄量特別是能繁育母豬存欄量的增長,我國生豬的出欄量大幅增長。2021年我國生豬出欄量較2020年增加了1.44億頭,達到6.71億頭,同比增長27.3%。

然而,我國生豬產業快速增長的背后,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市場上的生豬,高達九成都是引進品種。

要知道,半導體產業由于高技術門檻、發展起步晚等因素被國外卡脖子,無可厚非。但是,中國人對豬的馴化歷史長達數千年,為什么也會被卡脖子?

“洋豬”入侵

本土豬在中華大地繁衍生息數千年,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古人就開始將野豬馴化為更為溫馴的家豬,并且總結出了“選種+閹割”的養殖技術,選配出最為優質的豬源。

最終,逐漸形成了以浙江金華豬、四川榮昌豬、江蘇太湖豬及湖南寧鄉豬“四大名豬”為首的88個地方種豬。金華豬制作的火腿蜚聲中外,榮昌豬肉質鮮嫩,太湖豬五花分明,寧鄉豬肉味鮮美……這些都是記憶中的“肉味”。

然而,中國用了數千年才扎好的豬圈,卻在幾十年間變得“面目全非”。

三十年前,為了滿足溫飽的需求,人們開始看向養豬產業,并且注意到國外優質種豬,如美國杜洛克豬、丹麥長白豬、英國大約克夏豬。

對比本土豬,洋種豬優勢太明顯:

首先,本土豬瘦肉率低。本土豬肥膘多瘦肉少,這在過去極度缺乏油水的貧苦年代是好事,但如今生活水平提高,消費需求轉變,人們更愛吃瘦肉。數據顯示,本土豬的瘦肉率只有40%,而洋種豬卻可以達到65%左右,這意味著洋種豬更有市場、銷路更好。

其次,本土豬生長周期更長。一般來說,本土豬需要飼養一年才能出欄,而洋種豬只需5、6個月就能出欄。同樣的時間,本土豬只夠養一批,洋種豬能養2批,誰的投資回報效率高一目了然。

再者,土本豬飼養成本更高。本土豬吃4-6斤飼料漲一斤肉,洋種豬吃3斤飼料就能漲一斤肉,這也意味著飼養本土豬的成本更高。

最后,土本豬經濟效益低。據四川省畜科院評估,改良選育的“洋豬”每頭比國內現有普通育肥豬多賺130元左右。

這些因素疊加之下,養本土豬是一門“虧本生意”,逐漸被市場拋棄,轉而紛紛引進洋種豬,并且越來越依賴洋種豬。

但這無異于飲鴆止渴。洋種豬最大的缺點是繁殖3-5年后出現品種退化,需要引進新一代,于是,陷入了“引進-退化-再引進-再退化”的惡性循環,種豬市場成了洋種豬的天下。

從9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陸續進口種豬,或者種豬精液。數據顯示,從1994年到2007年,我國本土種豬市場占有率從90%跌到只有2%。

一些本土豬的品種甚至出現了滅絕的跡象,據2008年全國第二次家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里,有85%左右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于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比大熊貓(易危)還珍貴。

直到現在,我國生豬養殖環節超97%豬種為進口種豬。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從國外引進種豬24460頭,同比增加59%,為歷史最高水平;進口來源國中,美國占比為37%,丹麥占比為33%,法國占比為26%,英國占比為4%。

而依賴引進國外種豬,導致本土種豬培育停滯不前,國內種豬行業被國際玩家把持,英國PIC、荷蘭Hypor等國際專業育種企業瓜分掉大客戶,國內本土公司只能靠合資來搶小客戶,一部分豬企如溫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走上了內部育種、自產自銷。

中國本土種豬想打破這種局面沒那么容易。2018年開年2個多月時間,5筆中資海外并購交易因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審查而告吹,除了備受矚目的芯片,一筆收購美國育種公司的交易竟然也被否決了。

可見,種豬的重要程度,堪比芯片!

但是,中國人的“豬肉自由”,豈能被他人扼住喉嚨?

“種豬保衛戰”打響

失去的三十年,導致行業停滯不前。種豬繁育投入成本巨大、動輒十幾億、技術落后、時不時添亂的豬瘟疫情,讓小廠參與育種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廠陷入豬周期循環圈有力無心。

但當人們對肉類的需求從簡單的吃飽上升到追求美味的階段,源自本土的土豬肉開始成為市場新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也給企業培育本土種豬帶來希望。尤其是中國本土豬具備“肉質特性和抗逆性”,不但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有朝一日,還能走向國際。

但復興本土豬的關鍵,是種豬要把握在自己手里,這一點,無論是國家,還是豬企都意識到了。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國各地共建設了92個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4家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種公豬站,在全國范圍內劃定了37個地方豬種保護區。其中包括寧鄉豬、榮昌豬和藏豬等3個國家級保護區,以及太湖豬、民豬、黃淮海黑豬等豬遺傳資源保種場35個。

而對培育本土種豬的問題上,國家的重視性,從這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可見一斑。2019年只是籠統表示要提高生物育種;2020年主要是保障豬肉供給,尚未提及育種;2021年明確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2022年進一步提出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國家大力支撐下,企業也在不斷尋求創新,打破對洋豬的習慣性依賴。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央視紀錄片中,吳珍芳教授還是溫氏股份首席運營官、中芯種業董事長、溫氏研究院院長。

溫氏股份作為生豬養殖龍頭企業,育種科技實力雄厚,2019年以牽頭單位承擔國家優質瘦肉型豬聯合攻關任務,啟動優質大黑豬母本新品種選育工作,創新培育出2個國家種豬新品種(配套系)。

此次自主創新的“豬芯片”,利用基因芯片中的基因測定加快種豬的選擇效率,提高遺傳改良的效率,對于長期進口“豬芯片”的我國來說意義非凡。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高科技養豬,喂飼料交給機器,豬懷孕要照B超,連豬交配過多少次之類的信息,都要上傳到云端。

牧原股份的智能豬舍高達6層樓,種豬有專門的樓層,每一頭豬都享受著30多款智能機器的服務,呼吸的空氣,質量只比ICU低一個級別。

互聯網公司憑借技術優勢紛紛進軍這個傳統行業,網易的味央豬“不剪牙、不斷尾、蹲馬桶、玩玩具、聽音樂”;阿里云首創AI養豬,通過圖像識別技術,為每一頭豬建立檔案;京東農牧依托數據技術、AI和IoT等技術,一頭豬可提前5-8天出欄。

可見,種豬問題,已經不只是豬的問題。

歷經荒蕪才能抵達繁華,中國發展的每一步,都是一路披荊斬棘。從半導體到養豬,看似南轅北轍的產業,但背后所折射的底層邏輯卻是一致的。糧食安全一直都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只有自身掌握核心技術,才能任何時候不受限于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產業鏈。

對于養豬產業來說,在經歷了三十年的種豬保衛戰,已經給予了我們足夠的教訓,在新的一輪種豬保衛戰上,需要越來越多的豬企站出來,參與到產業變革當中去,才能上下一體,同心協力,打好這場“保衛戰”。

關鍵詞: 種豬問題 洋豬入侵 豬的問題 什么是豬芯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