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需要“兩地跑”!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落地

2020-08-24 11:35:0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長三角居民辦理公積金異地貸款使用證明時,將不再需要“兩地跑”。

8月20日,滬蘇浙皖簽署《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發布首批實事項目清單,標志著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正式落地。長三角一市三省將立足已有的信息合作基礎,逐步擴大到住房公積金業務管理、服務、人才等其他合作領域。

今年三省一市將從“長三角公積金異地貸款繳存使用證明項目”、“長三角購房提取異常警示項目”等9個方面率先開展合作。

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應恒認為,這將一定程度上打破不同地區間的行政壁壘。通過一體化提高區域的整合度,提升效率、方便民眾,也有利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水平的提升。

今年啟動9大方面合作

8月20日,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暨第一次聯席會議在上海召開。會上,滬蘇浙皖四地住建部門共同簽署了《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下簡稱《合作框架》),并公布首批一體化實事項目。

今年,長三角將率先從9個方面進行合作,具體包括長三角跨地區購房信息協查、長三角地區異地貸款證明信息互認、購房提取異常地區警示公告、12329服務熱線知識庫共享、以鐵路職工為對象試點異地貸款沖還貸業務、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內試點統一購房提取業務政策、按照國家標準分步推進業務同質規范化、合作開展資金融通使用等課題研究以及開展人員學習交流培訓等。

周應恒認為,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方向來看,信息本來就應當是共享的。推進住房公積金合作,就是要減少各行政區各自為政,解決信息孤島造成的不便,為居民提供便利,推動區域融合為主要目標,應是當下長三角一體化的題中之義。

一體化將給哪些居民提供便利?

“尤其對那些在熱門城市繳納了多年住房公積金,并有意在長三角地區非熱門城市購買住房的人能提供方便。”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合作也將有利于大城市人口疏解,實現人口及其購買力由限購城市向非限購城市流出,維穩購房市場。

多地已有嘗試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今年首批合作的9大方面項目中,部分舉措此前已在長三角一些城市間進行嘗試。

比如,浙江嘉興市已將住房公積金系統與長三角“一網通辦”平臺接通,實現了長三角范圍內住房公積金繳存貸款等信息實時共享。

2017年6月,金華將公積金全面接入全國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平臺,“賬隨人走、錢隨賬走”,公積金跨地區使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漫游”。

2018年蕪湖便已加入長三角跨地區住房公積金信息協查體系,成為安徽省內首批加入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信息協查體系的城市。

不僅如此,諸如住房公積金繳存信息的異地共享、異地貸款等在其他地區也有先例。早在2009年5月,廣州、佛山、珠海、惠州、江門、中山、東莞、肇慶8個城市的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共同簽訂了《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城市住房公積金貸款合作協議》,實現了珠三角8城市住房公積金的互貸,至2013年5月協議到期后,各地在額度充足情況下仍允許互貸。

今年7月3日起,重慶和成都兩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也實現了繳存信息共享互認,職工申請貸款時無需再提供紙質《異地住房公積金繳存證明》,客戶將不需再往返成渝兩城開證明。

但對比來看,長三角此次的合作框架協議相對涉及的城市更多、范圍更廣。

有助于長三角居民就業居住自由流動

談及下一步合作方向,多位專家表示《合作框架》的簽署應只是長三角一體化在該領域的起點。

在周應恒看來,雖然住房公積金繳存與提取各地標準不同,暫時無法完全統一,但應當允許居民根據需要跨區域在非繳存地依規使用。目前的限制給居民就業居住自由流動帶來了不便,實際上是行政管理阻礙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問題,是當下我國推動的市場化改革和行政放權改革深化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次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戰略協作是一種改革探索,有利于在區域內率先打破我國行政管理的約束,通過一體化提高區域的整合度,提升效率、方便民眾,也有利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水平的提升。

張大偉還認為,公積金現在最大的問題在于,一些地區的可繳存額和可貸款額不足以支撐個人在高房價熱門城市進行購房貸款。例如,在江蘇鹽城工作并繳納住房公積金的個人,如果打算在南京買房,不僅會面臨購房限制的問題,同時,按照其在鹽城繳納的住房公積金及貸款上限,也難以滿足其在南京購房的資金需求。

因而,張大偉建議,為讓更多人可以使用到住房公積金,可以綜合考慮個體的收入、購房資格、資格和貸款資格和上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程度。

關鍵詞: 長三角住房公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