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香港學子與航天員暢聊航天夢想

2022-01-02 13:45: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2年的第一天,香港學子再次迎來一次難得的“天地對話”交流。百余位香港學生1日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與航天專家和在天宮空間站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通過現場連線的方式交流互動,共話航天夢想。

此次“時代精神耀香江”之“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由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香港中聯辦、澳門中聯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在京港澳分別設置三個會場,與天宮空間站進行實時連線互動。

在香港分會場,學生們手持加油棒和寫有“航天夢,有你有我”“一起向未來”的精美紙板,熱切期待活動的開始。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致辭表示,今年是香港大學成立111周年,在這個歷史時刻,能夠在新年第一天舉辦這場非常難得的交流,實在意義非凡。中國的航天技術已站在國際前沿,有幸見證這個時代,更增強了對國家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對話活動正式開始,在北京、澳門會場分別提問后,香港大學學生葉晨希首先向身在北京會場的專家提問,能否介紹一下我們的空間站有哪些中國特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柏林厚回答,中國空間站反映了中國人的智慧,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包括規模適度、自主研發信息化程度較高等。

隨后,激動人心的“天地對話”展開。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研究生陳思威獲得第二個提問機會。他向航天員問道,在太空執行任務的感受是怎樣的?如何保持“感覺良好”的狀態?

翟志剛回答,在此次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任務中,最具挑戰性的是航天員長達6個月的在軌駐留。長時間的實戰飛行,會導致航天員肌肉萎縮、鈣流失,長期處于狹小、密閉環境,也會產生孤獨感、煩躁感。面對這些現實的考驗,航天員在軌工作之余,都在積極鍛煉身體,主動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而這背后也是工程全線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和全天候的保障,才使得航天員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始終保持感覺良好。

翟志剛還笑言,“感覺良好”是一種經過重大考驗、突破重重困難后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相信大家在克服困難、收獲成功之后,也會“感覺良好”。

最后一個提問機會,正在香港大學醫學院就讀的周婷同學幸運獲得。她向航天員詢問,你們在新一年有什么新期待?對全國青少年有什么寄語和祝福?

王亞平回答,今年,中國航天員在自己的太空家園迎來了“新年第一縷陽光”,也是中國人首次在太空跨年。這也說明只要有夢想、去奮斗,就會心想事成。她還表示,探索太空永無止境,相信中國人探索的腳步將會邁得更穩、更遠,奮斗的舞臺將越來越大。她還特別展示了一場“太空畫展”——來自中國11個中西部省、市、區的青少年的繪畫作品。

“這場以‘青春與星空對話’為主題的畫展承載著廣大青少年對中國航天未來發展的憧憬、期待和夢想。”王亞平說,將這些珍貴的禮物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同“點亮夢想”。

活動結束后,香港會場的多位嘉賓和學生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天地對話”于2022年的第一天在香港舉辦,令他們受到鼓舞,希望香港的發展越來越好,未來在科技領域為國家作出更多貢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