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想不到的“黑土地”!

2021-12-22 12:09:41

來源:新華網

東北有多重要?

人皆喜劇人 宇宙的盡頭 全世界都在說的“東北話”

東北可老重要了感覺我的快樂都是東北給的

一切皆可糖葫蘆

“靈魂”雞架

鍋包肉(yòu)

沒有什么是一大碗鐵鍋燉治不好的

凍秋梨

擺在地上賣的雪糕

滋滋冒油的烤串

東北可老重要了

各種美食治愈了我的胃

在沈陽市沈北新區興隆臺鎮張美窩棚村,村民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無人機攝)。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

“稻浪滾滾千層浪, 萬畝良田綠意濃”

每逢秋收時節

在廣袤的黑土地上

處處呈現出一派忙碌的景象

在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萬鑫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把機械化收割下來的水稻裝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東北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天下糧倉”之稱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

近年來

東北三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5以上

商品糧量約占全國的1/4

糧食調出量約占全國的1/3

……

東北可老重要了

她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航拍沈陽。新華網 夏銘陽 攝

沒錯,東北很重要!

今天 咱們嘮嘮東北“老大哥”遼寧的故事!

“一五”期間優先發展工業 全國開始了有計劃的大規模的經濟建設

圖為沈陽鑄造廠開展科學普及工作,第二車間技術員、科普小組組員張玉生(右四)利用休息時間幫助工人學習看圖(1956年10月24日發)。新華社記者 于肇 攝 

蘇聯援建156項重點項目24項落戶遼寧 冶金、機械、化工 石油、煤炭、電力 …… 遼寧因此成為我國重要的 重工業基地

圖為沈陽鐵西區的老廠區。新華社發 

作為我國最早建立的工業基地之一 遼寧以能源原材料和裝備制造的獨有優勢 一度支撐和引領著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鞍鋼集團鞍鋼股份煉鋼總廠三分廠生產車間一角(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但隨著時代發展 遼寧迎來“成長”的陣痛

如今 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 如何在時代洪流中 挺起“老大哥”的脊梁? 

圖為中國工業博物館鑄造館內場景。新華社發 

攻堅克難、砥礪前行 因勢而動、順勢而為 

遼寧

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

遼沈大地處處呈現勃勃生機

“老字號”觸網騰飛

工人在鞍鋼集團鞍鋼股份煉鐵總廠三號高爐忙碌(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第一爐鋼水” “第一枚國徽” “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 “第一根無縫鋼管” …… 遼寧裝備制造業歷史悠久,實力雄厚 輸變電裝備、石化裝備 冶金礦山裝備、工業機床等領域 曾經享譽全國 

8月19日拍攝的鞍鋼廠區(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面對數字化、智能化浪潮遼寧“老字號”也在觸網騰飛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 為“老字號”產業賦能增效 

遼寧加大企業數字化改造力度 提高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 加快實現業務、數據和設備“上云”“上平臺” 開展“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的智能化改造升級 建設一批“無人車間”“黑燈工廠” …… 

最近3年 已建設完成的109個智能制造重點項目 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21.2%運營成本平均降低15.6%2021年前3季度 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3.0個百分點

“原字號”做精做優

大連片區內大連港大窯灣集裝箱碼頭(2017年6月13日航拍)。新華社發 

臨近港口、交通發達、土地廣袤 憑借這些天然優勢 冶金、煤炭、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產業 占據遼寧工業的“半壁江山” 

但“煉”有余而“化”不足 “粗化工”有余而“精細化工”不足 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鏈不足 

這種狀況必須改變“原字號”產業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發展

深度開發芳烴、高品質鋼鐵材料等6條產業鏈 推進11類45個精細化工產品產業化 系列化定制化發展用鋼產業 大力發展鎂建材、鎂化工等產業 …… 預計到2025年 新材料產業占原材料工業收入比重 力爭超過10%化工精細化率提升5個百分點

在中國石油遼陽石化公司,夜色中各種大型設備在燈光的照耀下,璀璨奪目,熠熠生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新字號”漸成風景

2021年上半年 遼寧“新字號”表現亮眼

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33.6%5大疫苗企業營收增長61.4%集成電路裝備收入增長超過50%…… 曾經多為“盆景”的戰略新興產業 而今規模壯大、串珠成鏈,漸成風景

制造向“智造”產業轉型出實招

面對經濟新常態 遼寧注重向技術創新和智能制造要動力 重塑工業振興的“發動機”

位于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的沈陽廣泰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產真空燒結爐。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

真金白銀來了

創新省本級財政科技資金使用 引社會資本設立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基金 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早投小”

在沈陽市渾南區東軟軟件園拍攝的智能終端設備。新華社記者 蔡湘鑫 攝

“產學研”合作新模式來了

圍繞24條產業鏈 支持龍頭企業當“盟主” 聯合上下游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 培育新型創新聯盟

首臺(套)示范性應用來了

2021年將89個產品 認定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 給予政策支持

這是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力推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重點發展清潔化、低碳化生產

鋼鐵行業實行超低排放改造 菱鎂尾礦推進廢棄資源綜合利用 鼓勵礦山復墾復綠 促進企業聯合重組和資源有序開發 探索與現代工業相適宜的發展路徑 …… 遼寧省綠色制造已從理念變成現實

在沈陽華晨寶馬大東工廠車身車間,機械手臂在進行車身制造。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圍繞產業“龍頭”,配強“龍身”,拉長“龍尾”

制造業產品邁向高端化、精細化和服務化

工業企業從生產主導向服務主導轉變

整機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 為用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優化服務為產業轉型做“輔助”

強制度供給 優營商環境 聚天下英才 ……

在這場產業轉型的新航程中 遼寧綜合運用多重手段 解縛松綁、匯聚資源為“航行者”擂鼓吹號 送去“東風”

位于沈陽的東北制藥集團的員工在生產線上作業(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2021年5月 推出資產總額1074億元75個國企項目 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混改

2020年7月3日,首列“遼寧沈陽-莫斯科別雷拉斯特”中歐班列在遼港集團遼寧集鐵場站準備出發。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今年前10個月

遼寧開行中歐班列510列

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RCEP國家進出口額

分別增長19.1%19.3%

(資料圖)

前不久 丹東市社保中心的“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火了 這個特殊窗口 主要解決正常窗口無法辦理的 “疑難雜癥”

窗口接待員胡曉倩說: “窗口受到好評,因為它想到百姓心里去了”

小窗口反映營商環境大變化

在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行政服務中心,企業員工在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就近辦” “跑腿辦” “指尖辦” “痛快辦” …… 近年來 辦事便利在遼沈大地上蔚然成風 形成“你好我更好” 各地比拼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

在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行政服務中心,企業代表在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人才是振興發展的“密碼”

顧問指導、掛職兼職 項目合作、退休返聘 …… 遼寧多措并舉 引進創新團隊和人才

拿出“真金白銀”支持高水平團隊 破解“卡脖子”問題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

一手引進外部人才 一手盤活現有人才 加強高層次人才儲備 激活“大國工匠” 為結構調整之戰源源不斷提供生力軍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工業機器人生產車間。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曾經“老大哥”迷茫過 一度被加工粗、水平低、效益差所困擾

航拍雪中沈陽。新華網 夏銘陽 攝

如今在這片黑土地上

粗放綠色零散抱團向高端邁進 向服務拓展

工業制造“智造”“黑笨粗”“高精尖”“二人轉”“大合唱”結構單一百花齊放轉變

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航拍沈陽風景。新華網 夏銘陽 攝

在“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浩瀚大海中遼寧人奮楫搏浪揚帆開拓新航程!

來源: 新華社遼寧分社 新華網

記者:王炳坤 鄒明仲 白涌泉 郭翔 文案:關溪涓 設計:劉烜碩 夏銘陽 編輯:趙健彤 劉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