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2 06:09:15
來源:新京報
“許多家長轉變了過去讓孩子拼時間、多刷題、盲目報班的行為。”12月21日,在教育部召開的“雙減”工作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校長、教師、家長、社會教育觀念正在發生積極轉變。
教育部提供的數據顯示,“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校外培訓治理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學科類培訓大幅壓減,目前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3.8%,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4.1%。
逾九成家長對學校減負工作表示滿意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隨著“雙減”工作的推進,科學教育觀念得到廣泛支持和認同,普遍更加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更加關注學生全面素質提高、身心健康發展,發展素質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特別是許多家長轉變了過去讓孩子拼時間、多刷題、盲目報班的行為。”呂玉剛引用了一組調查數據:70.3%的家長認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育兒理念,66.2%的受訪家長表示要鼓勵、陪伴孩子參與校外體育運動,65.5%的受訪家長表示不額外增加孩子課業負擔。72.7%的家長反映教育焦慮有所緩解。學校直報平臺收到了7714萬份家長無記名調查問卷,97.3%的家長反映對學校減負提質工作表示滿意。
此外呂玉剛稱,國家統計局在秋季開學后的專題調查顯示,校內減負成效初顯,作業負擔明顯減輕,73%的家長表示孩子完成書面作業時間比“雙減”前明顯減少,85.4%的家長對學校課后服務表示滿意。
將通過信息化等途徑給教師賦能
呂玉剛表示,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雙減”工作的成果還是初步的,還需要持續鞏固、提高水平。各地各校要圍繞“鞏固成果防反彈、消除盲點找問題、提高水平抓突破”,推動“雙減”落實繼續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高里走。
首先,將繼續強化作業管理。在“壓總量、控時間”基本到位的基礎上,注重“調結構、提質量”,增強作業的針對性、有效性。
課后服務方面將再提升。在“全覆蓋、廣參與”基本實現的基礎上,注重“強保障、上水平”,確保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全面落實到位,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方式,統籌利用科普、文化、體育等方面社會資源,進一步增強課后服務有效性、吸引力。
課堂教學方面,教育部門和學校要認真完善分學科教學指南,健全教學科學管理長效機制,嚴格執行教學基本規程,強化教師備課和校本教研,精準分析教情學情,加強學業質量監測,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同時呂玉剛提到,要把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作為學校減負提質的關鍵。通過培訓、教研、信息化等途徑給教師賦能,切實提高教師育德、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實驗操作、信息化應用、課后服務和家庭教育指導等方面能力水平。此外,將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雙減”成績單
線下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率均超八成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校外培訓治理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學科類培訓大幅壓減,目前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3.8%,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4.1%。
超九成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
校內減負方面,99%以上的學校制訂了比較完善的作業管理辦法,建立了作業公示制度,學校作業總量和時長調控基本達到了規定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占比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99.6%的學生家長反映,本學期教師沒有再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97.3%的家長對減負表示滿意
學校直報平臺收到了7714萬份家長無記名調查問卷,97.3%的家長反映對學校減負提質工作表示滿意。
91.9%的學生自愿參加課后服務
據直報平臺摸底調查,自愿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比例由上學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力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有效解決了家長“三點半”接孩子難問題。
8月份8000條有效舉報線索已辦結70%
為推動“雙減”政策落地,教育部將“雙減”督導列為2021年教育督導“一號工程”,并在“微言教育”“中國教育督導”微信公眾號和“中國教育發布”客戶端開設舉報專欄,接受群眾實名舉報。舉報平臺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收到8000條有效舉報線索,目前已辦結70%;11月份共收到舉報線索4280條,數量大幅下降。
■ 回應
如何解決課后服務師資、場地、經費等不足的問題?
教育部:將以縣為單位核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加強督辦各地落實經費保障
針對有學校反映在開展課后服務方面還存在師資、場地、經費等不足的問題,呂玉剛表示,學校內部要挖掘潛力,充分調動和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加積極參與做好課后服務工作;同時,按照國家編制標準,把學校空缺的編制、空缺的老師補齊、補到位。“關于這件事,教育部和中央編辦已經做了溝通,達成了一致意見,形成了文件。要依照國家中小學編制標準,以縣為單位,核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補充老師,由更多的老師來分擔課后服務工作。”
此外,還可以采取在當地教育部門統籌下學校之間調劑余缺的方式,彌補師資不足。如有的學校老師承擔課后服務能力比較強、水平比較高,可以組織調劑,吸引、安排一些老師到薄弱學校支持課后服務工作。
還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標準,經過教育部門和有關部門合作,面向社會遴選一批志愿從事課后服務的專業人士,參與學校的體育、文藝、科普等課后服務工作。
關于場地的問題,呂玉剛提出,要統籌安排,充分挖掘、利用好現有資源。此外,學校周邊也有很多有益的社會資源,如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科普基地、體育場館等。農村地區學校可以就近安排孩子們到農業示范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園等,豐富課后服務活動。
對于校內課后服務的經費問題,中央“雙減”文件中明確提出要通過財政補貼、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來保障。對此呂玉剛明確,具體操作要由省里來執行,由省里制定相應標準。
“也可以兩條腿走路,既可以有財政補貼,也可以有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采取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的,要按照規范的程序明確收費標準。”呂玉剛呼吁,當前少數還未落實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的地方要抓緊落實,教育部將加強督辦。
教育系統工作人員執法范圍包括哪些?
教育部:執法范圍含查處違法辦學、違規招生等
11月30日,教育部機關共68人獲頒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執法證,其中,今年新成立的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的全體人員取得了執法證。
教育系統工作人員執法范圍包括哪些?教育部新聞辦主任、新聞發言人續梅介紹,主要根據法律、法規、規章中的禁止性規定、義務性規定和責任條款來進行行政檢查和行政處罰。如查處違法舉辦學校,包括舉辦大中小學校、幼兒園、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查處學校違規招收學生、違規頒發學位證書或者學歷證書,違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也包括查處教師的違法行為以及查處國家教育考試中的嚴重作弊行為等。
記者了解到,今年8月,《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下發,其中強調要將教育培訓作為重點加強的執法領域。
續梅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其他部門,包括中央編辦、司法部,共同推進校外培訓監管行政執法工作。具體而言,一是推動各地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健全現有機制,加大部門協同力度;二是加強校外培訓監管執法力量的配備,要有專門的人、專門的力量,加大培訓以提升執法能力和專業水平;三是規范執法程序,創新執法方式;四是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持續開展專項行動,加大查處力度,及時通報違法違規的典型案例,形成震懾,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