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8 08:09:03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北京市通過《北京市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條例》。作為國內首部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該條例明確規范了多項外語公共服務內容,就外語標識單列一章,要求民用機場、火車站、城市公共交通站點等五大類公共場所在規范使用漢語標識的同時,應同步設置、使用外語標識,但不可單獨設置外語標識,并對外語標識違法行為作出具體規定。
隨著國內對外開放水平不斷加深,使用外語公共標識已經成為城市國際化的表征。然而,不少城市的語言環境建設都存在不規范現象,在微博、朋友圈都可以發現網友的“隨手拍”——地鐵、飛機場、車站等公共場合,經常出現錯誤的外語公共標識。多少年前,“大雁塔”被翻譯成“大野鵝塔”(Big wild goose pagoda),笑翻眾多網友。
不僅網友會經常為公共場所的外語標識挑錯,學術研究也早就關注了這些翻譯的不規范現象。學者們給外語公共標識總結和歸納出“N大怪現狀”,諸如誤譯、拼寫錯誤、杜撰、晦澀、含混、不精確、漏譯、冗繁、不一致、表達不當等。
公共標識的外語翻譯并不算是特別有難度的翻譯,不能將不規范現象全部歸咎于具體工作人員的外語水平。一些城市負責語言環境建設部門和人員的工作態度、工作方法、工作流程是否嚴謹規范,同樣需要反思。
在有的地方,設置外語公共標識都缺乏具體操作規程,究竟哪些地方該用外語,哪些地方不該使用,往往非常隨意。在一些工作人員眼里,似乎不用外語就無法體現出國際化的“范兒”。這就導致不少地方的外語公共標識純粹多此一舉,只是作為漢語公共標識的一個“陪襯”。一些外語表達未經專業翻譯人員把關,漏洞百出,就貿然擺放,以訛傳訛,顯著影響城市形象。
語言是人類傳情達意、認識世界乃至建構世界的重要工具和媒介,城市語言環境是城市形象的一張最直接的“名片”。良好的城市形象與城市語言文化景觀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準確、規范的語言環境能夠提升城市的舒適度和美譽度。一個外語單詞盡管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凸顯的是城市對待語言環境建設的態度和責任,體現的是城市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意識。
筆者注意到,北京市此次的立法內容豐富,涵蓋全面,不僅規定了公共部門如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市民服務熱線、文化旅游部門、衛生健康部門等均要提供外語服務,還規定了哪些地方應該設置外語公共標識,并且在使用外語公共標識前要經過專業語言翻譯機構把關、管理部門進行審核等,本著“誰設置、誰負責”的原則,明確了公共標識的責任主體,規定了具體的法律責任,明確了具體的處罰措施。
外語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代表著城市對外開放的形象,外語公共標識的使用當然容不得過于隨性。北京市將治理國際交往語言環境納入地方立法,給其他城市樹立了一個標桿,彰顯了城市文化的發展理念。也希望北京市不僅要為語言環境建設立法,更要厲行法治,嚴格執法,真正發揮“正本清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