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敦煌風:“餐桌文明”勢在必行

2021-11-30 21:37:59

來源:新甘肅

齊興福

守得云開見月明。疫情陰霾正在散去,隴原大地的“人間煙火氣”再度興盛。上周開始,蘭州牛肉面逐步恢復堂食,其他餐飲場所“重抹桌子重擺席”,積極籌備復工復產。新一輪疫情過后,公筷制、分餐制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

事實上,18年前“非典”暴發后,推廣使用公筷制、分餐制的呼聲曾一度高漲,但很多地方多是“雷聲不大,雨點更小”,最后不了了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餐桌革命”呼聲再起,國內各地全面推行文明餐桌行動,甘肅省發布了使用公筷公勺文明用餐倡議書和行動方案,全省各市州積極行動起來。但很多人至今還不習慣使用公筷公勺。

“把好吃的菜夾給客人以示尊重、把夠不著的菜夾給老人小孩以示關愛”。“夾菜”可以說是我國很多地方的一種餐飲習慣。講究一點的,會拿雙公筷;不講究的,直接用自己的筷子。親朋好友聚餐,面對滿桌佳肴,往往是“多筷齊發”,“你方夾罷、我‘筷’伸來”。我們常講“民以食為天”,但往往忽略了“病從口入”。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所的團隊曾發布過一項分析:全球13%的癌癥發病,歸因于各種傳染性疾病。導致癌癥的元兇排名前三的是幽門螺旋桿菌、HPV和乙肝病毒。其中,幽門螺旋桿菌正是容易通過共餐而傳染,如果不加以干預,會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很多地方的聚集性疫情發生都和聚餐密不可分。可見,我們慣用的“多筷齊發”的聚餐習慣,可能會導致病毒、細菌在就餐者之間傳播,不健康、不衛生,必須大力革新。

那么,為何一些人至今還“學不會”使用公筷公勺?原因有四。一是觀念所致,國人通常認為,給他人夾菜是表示尊重、親密,聚餐時,“他們都沒用公筷,我咋好意思用”;二是慣性使然,聚餐場合,剛開席時,很多人對餐具還能“公私分明”,但往往是“吃著吃著就忘了、用著用著就亂了”,索性這樣就算了;三是即時引導不夠,一些酒店餐廳雖然在每道菜的旁邊擺放了公筷公勺,但區別不明顯、“公私‘長’一樣”,容易混用,更多的是,“反正我擺了,用不用是你自己的事”,用餐中很少對顧客進行即時提醒引導;四是缺乏有效督促,很多地方雖然發布了文明用餐倡議,但往往只是將倡議貼在墻上,沒有落實到“桌上”,用不用公筷公勺,基本靠顧客自覺,缺乏日常督促。

本輪疫情后是全力推行公筷公勺、進行“餐桌革命”的最好契機。所謂“吃一塹、長一智”,經歷了又一輪疫情的洗禮,每個人應該徹底轉變老觀念、踐行新理念,摒除“一雙筷子吃天下”的舊習,聚餐時主動使用公筷公勺,文明用餐、健康用餐,從我做起,從眼下做起;餐飲行業要為顧客配備差別明顯的公筷公勺,同時進行隨時提醒,還可通過返券積分等方式鼓勵顧客實行公筷制、分餐制;各地各級市場監管等部門應加大日常巡查檢查力度,將顧客使用公筷公勺的情況納入對餐飲行業的日常監管。各地還可考慮將公筷制、分餐制納入公共衛生管理序列,效仿“垃圾分類革命”“廁所革命”,全面徹底地來一次有聲有勢、有力有效的“餐桌革命”。

冬日暖陽普照,人間煙火重回。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餐桌文明”勢在必行!

關鍵詞: 敦煌 餐桌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