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9 14:18:21
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11月29日訊(記者 吳佳潼)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21》顯示,2020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0‰,同期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為1.45‰,創下1978年以來的歷史新低。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我國不斷下降的人口出生率早已引發廣泛關注,國家對此高度重視,不斷調整生育政策,出臺配套措施,以期提高生育率。
2011年,我國出臺“雙獨二孩”生育政策,2013年出臺“單獨二孩”政策,2016年實施“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實施“全面三孩”生育政策。十年間,我國的生育政策幾經調整,但人口出生率仍持續走低,而較高的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等成為年輕人"不愿生""不敢生"的重要原因。
“不是不能生,是現實讓我不敢生”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茅倬彥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很高。但生育后的女性因為其生理特征難以快速投入與同齡男性同等的時間精力,這對女性職業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當她們發現事業發展是以放棄生育或穩定的伴侶關系為代價的時候,有些女性會選擇單身、推遲結婚生育或少生孩子,由此便可能引發不孕不育率上升、不婚率和離婚率提高、生育率繼續走低等系列問題。”茅倬彥說。
已育有兩個孩子的劉雅迪對于要不要生“三孩”很猶豫,“生老大老二時工作受到了很大影響,即使再喜歡孩子,也不想因為生‘三孩’而丟了工作。”她說,“產假時間短,身體恢復不過來。孩子生病了,請假也不方便。”
育有一個孩子的姜慧茹對于“二孩”“三孩”的態度很堅決:只生一胎。“不是不能生,是現實讓我不敢生。房價、看病、教育,生養成本太高了,實在負擔不起。”
而剛剛懷上“三孩”的劉曉君則表示,公司在產假方面“很大方”,有200多天,如有特殊情況還可以申請延長,單位鼓勵員工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不會在工作、工資等方面給出限制。劉曉君所在的公司規定,從明年1月1日起,男性員工的帶薪陪產假上調為60天。
三位受訪者“猶豫不決、堅決不要、積極響應”的三種不同態度,也是當下大多數家庭的縮影。養不養得起、就業是否受影響、相關政策是否配套、企業的態度等因素影響著政策的有效執行,如何為生育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及措施何時落地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專家:應建育兒成本分擔長效機制確保政策落地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簡稱《決定》)中提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保障女性就業合法權益,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父母育兒假試點。
《決定》發布后,各地開始陸續出臺配套措施。有的省份發放育兒補貼,有的省份修訂計生條例,延長產假和陪產假,增設10-30天不等的育兒假。
四川攀枝花對二孩、三孩家庭,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直至孩子3周歲,成為全國首個發放育兒補貼金的城市;上海發布了三孩生育慰問標準,不低于二孩,父母雙方均可享受。
江西、四川和貴州均規定,子女3周歲以下的夫妻,每年各有10天育兒假。山西規定,符合規定生育且子女不滿三周歲的,夫妻雙方所在單位分別給予每年15天的育兒假。
茅倬彥表示,生育假期對于母嬰健康、保障女性就業權益而言是較為人性化的政策。此前,我國生育假期包括產假、陪產假和哺乳假,假期時長可以滿足女性恢復產后健康和嬰兒發育的需要。增設育兒假可以為女性生育提供支持,也能夠促進女性更好地平衡工作與家庭。
從女性產休假、哺乳假,到男性陪產假,再到父母育兒假,可以看到,在我國生育假規定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
對此,茅倬彥指出,國際研究表明,性別公平在工作與家庭兩個領域的發展步調不一致是導致發達國家生育率持續下降的重要原因。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鼓勵父母雙方分享假期是刺激生育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之一。2019年的OECD數據顯示,丹麥、德國、比利時等國家父親休假比例超過30%;西歐產假和育兒假福利增加10%可以減少3.2%的無子女女性。
延長和增加相應產假能解決生育問題嗎?茅倬彥認為,一味靠延長生育假期、增設育兒假等來滿足養育孩子所需的時間是不可取的。如果國家只是從法律法規層面延長和增加相應假期,對于在此期間的津貼和津貼發放的資金來源沒有明確規定,那么此期間的成本仍然是由女性和雇傭女性的用人單位來承擔,這或許將繼續激化女性生育和就業之間的矛盾,導致政策難落地。
“生育不僅僅是女性、家庭的事情,而是涉及國家發展、民族繁榮的大事。因此,延長和增加相應假期要建立政府、用人單位和員工三方的成本分擔長效機制,政策才能真正落地。”茅倬彥建議,國家要拿出“真金白銀”,將延長和增加相應假期納入生育津貼支付。參照殘疾人安置的稅收優惠標準,根據女職工孩子數量建立有效的用工成本分擔機制,充分調動用人單位提供生育支持政策的積極性,避免這個“溫暖”的政策成為“紙上福利”。
茅倬彥還提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為家里有三歲以下孩子的父母實行彈性工作制度。國家應盡快配備較為完善的嬰幼兒托育機構服務來銜接生育假期。針對雙職工家庭,必須依靠0-3歲托育機構的發展承接更多家庭的照料需求,另外針對有老人提供幫助的家庭,加強對家庭隔代照料的科學育兒能力的支持。
(文中采訪對象劉雅迪、姜慧茹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