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表哥”來京20年:見證內地“巨變”、堅守港味“不變”

2021-11-23 01:31:27

來源:互聯(lián)網

30余年前在香港步入餐飲業(yè),本世紀初北上進京,如今年近五旬的蔡佳俊扎根北京,經營四家港式火鍋店。近日,在開業(yè)不久的一家分店里,他向中新社記者分享了20年間以地道港味吸引京城食客的故事。

近日,在開業(yè)不久的一家分店里,他向中新社記者分享了20年間以地道港味吸引京城食客的故事。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攝

祖籍福建的蔡佳俊兒時隨父母到香港定居,15歲時做點心師是其入行起點。港人有吃早茶的習慣,為趕早上六點開市,他凌晨三點半就起床上工。“師傅更喜歡聽話、吃苦耐勞的學徒。”一年后他便獲得“上炒鍋”的機會。

從最簡單的“尾(十)鍋”做起,蔡佳俊用紙筆記下師傅傳授的技藝,“有些字不認識就用畫來記”。靠這種自認為“笨”的方法,他進入香港利苑酒家時已做到“三鍋”。

圖為蔡佳俊在北京一家分店向記者展示即將為顧客烹飪的帝王蟹。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攝

2001年,蔡佳俊被推薦到北京東海海鮮酒家擔任廚師長,“月薪漲到了35000元人民幣”。原以為三五年后返港的他,卻在北京結婚、定居,如今已過20年。

一個偶然的機會,蔡佳俊到廣東幫朋友打理餐廳,被當地火鍋的新鮮口感深深吸引,食材搭配也勾起他在港學廚時的記憶,“那里的鮑魚和花螺真新鮮、真好吃。”一個念頭在味蕾敏銳的蔡佳俊腦海中浮現(xiàn):“我要搬這一鍋來北京。”

創(chuàng)業(yè)之路就此開啟。2014年,蔡佳俊的首家火鍋店開在北京五環(huán)外。繁體字版菜單,避風塘系列菜式,店內張貼的香港老照片和播放的粵語歌曲,無不傳遞出濃濃的“港味兒”。小店取名“表哥”,“因為聽起來就像是身邊的哥們兒,比較接地氣。”蔡佳俊對記者說。

圖為蔡佳俊(左)在北京自己新開業(yè)的火鍋店內處理食材。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攝

然而餐廳起初經營并不順利,由于位置較偏,每日僅有兩三桌客人。這并未讓蔡佳俊感到沮喪。他認為北京市場大,“雖然短期內沒有名氣,但來過的客人沒覺得不好吃,所以有信心堅持。”

“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年后,稀疏數桌客人變成需要排隊等座。店里熱鬧起來,蔡佳俊的妻子和長輩也來幫忙。蔡佳俊說,那時“很辛苦,但能看到未來,蠻高興。”

兩年后,第二家店開業(yè)。首店打出的名氣讓蔡佳俊輕松許多,短期內就實現(xiàn)了收支平衡,姚明、林丹等知名人士也曾光臨。

“我比較守舊,30年前師傅教的東西到今天也不會隨便改。”如今餐廳開到四家,員工從個位數變?yōu)樯习伲碳芽∑綍r還會親自下廚。他說,老板只是別人叫的,廚師才是自己的本行。在他看來,堅守本心、保有原味,是經營順暢的不二“秘籍”。

堅守“不變”的蔡佳俊見證著北京的“變”。他憶起初到北京時,出租車甚至連空調也沒有。如今北京不僅硬件變化巨大,民眾的飲食口味也變得多元。蔡佳俊說,大家越來越講究吃得原味健康、注重精致,這種趨勢意味著港式餐食會走很遠。

如今,健身、讀報及陪伴家人填滿了蔡佳俊的空閑時間。他希望在內地長大的一雙兒女去香港讀大學,成為既了解內地又懂香港的人才,將來能抓住時代機遇、融入飛速發(fā)展的粵港澳大灣區(qū)。

蔡佳俊說,“20年來我們一家人生活得很順利,謝謝北京。”

關鍵詞: 香港 表哥 來京 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