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9 03:01:06
來源:互聯網
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近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相較此前,該《規劃》最大特點是更關注利用工作,明確了利用的方向和要求。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有關負責人18日表示,古遺址、古墓葬實證了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是中國文物的重要類型。2005年,相關部門共同正式啟動了大遺址保護工程。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六片、四線、一圈”為核心、以15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格局,評定公布了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運河、絲綢之路和良渚、殷墟、老司城、元上都等7處大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他指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的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側重于解決保護問題。此次調整標題為《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更加關注利用工作。在基本原則中提出合理利用、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等原則,明確了利用的方向和要求。
就此,《規劃》提出了“提升大遺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質量發展”兩項主要任務,并且吸納已有經驗做法,如舉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建設一流遺址博物館、實施大遺址研學精品工程等,促進大遺址展示利用從強調開放數量,轉變為重視開放服務質量和效果。
記者看到,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十四五”時期大遺址中,河南省以16處位居榜首,包括仰韶遺址、二里頭遺址等;陜西以15處緊隨其后,著名的阿房宮遺址、秦始皇陵、漢長安城遺址等都在其中;山東省以10處居第三,包括大汶口遺址、曲阜魯國故城等。相關負責人指出,在確定“十四五”時期大遺址時,重點考慮能夠體現中華文明發展主線的重要古遺址古墓葬,及時增補重大考古新發現,確保大遺址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同時,《規劃》還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考核指標,如要建設20處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完成100處重要大遺址基礎信息采集、出版20到30部重要大遺址考古報告、進一步實現60到70處大遺址對外開放、新增10到1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