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9 07:01:34
來源:互聯網
據報道,由于疫情影響,不少大廠、企事業單位的秋招筆試被挪到了線上,但監考人員的不在場也讓作弊考生有了可乘之機。據介紹,在線上“助考”中,助考老師與考生同步答題,然后將答案分享給考生群的亂象突出;還有的用專人通過遠程共享屏幕直接幫助作答。雖然線上考試一般都會監控后臺是否有屏幕共享軟件在運行。但有商家就保證,后臺監控權限可以破解,對雙機位監考也有規避方法。
美其名曰“助考”,其實就是幫助求職者作弊。對此,相關平臺應切實履行《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明確的審查、管理責任,不給線上“助考”這類虛假信息以可乘之機。而這種線上“助考”也暴露出企業招聘考試作弊成本低的老問題。
一直以來,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作弊有著嚴厲的處罰措施,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相比之下,企業招聘考試作弊,違規成本和懲戒力度就小得多。除了涉事企業依據內部規定,對其永不錄用外,對求職者并沒什么其他影響。當事人只需換企業就能將先前的作弊行為翻篇。在這種情況下,難免讓一些求職者滋生僥幸心理,視誠信如兒戲。
線上“助考”亂象,不僅擾亂了企業正常招聘秩序,妨礙公平競爭,也敗壞了社會風氣。而以作弊手段在招聘考試中蒙混過關,無疑也是一種嚴重失信行為,不利于誠信社會建設。因此,遏制此類亂象并非企業私事。
國務院曾發文指出,加強信用信息公開和共享,依法依規運用信用激勵和約束手段,構建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為此,針對線上“助考”亂象,除對發布此類信息的相關平臺加大監管處置以外,有關方面也應積極搭建企事業單位考試信用體系,將作弊者和以“助考”為名協助作弊者,納入“黑名單”管理,面向用人單位公開共享,真正實現聯合懲戒,讓求職者不敢輕越雷池,徹底斬斷“助考”利益鏈。
□張濤(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