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約?你好天津”:向世界講述天津故事

2021-10-27 11:16:57

來源:互聯網

來自哥倫比亞的資深視頻博主高飛乘船看海河夜景。

10月21日至23日,“中國有約A Date With China•你好天津 Hello Tianjin”2021年國際媒體主題采訪記者團漫步在海河之畔,品味“津門故里”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情懷,感知改革開放的時代溫度與深度。他們用鏡頭和文字,向世界講述天津故事,描繪幸福多彩的美好生活。

一場與天津的十年之約

“我們現在位于大理道66號,這是五大道上兩千多棟小洋樓里,唯一一棟院里帶著泳池的小洋樓……”隨著講解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述,數十位外國媒體駐華記者、在華外籍網絡名人與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地方新聞網站記者,以及部分商業網站代表組成的采訪團,開始了為期三天與天津這座魅力之城的“約會”。

10月21日下午,采訪團一行人,漫步在午后靜謐的潤園之內,對該樓的西班牙鄉村別墅式建筑風格充滿興趣。記者在院內看到,該樓為磚木結構,有主樓、配樓兩幢,主樓3層、平面呈凹字形,正立面為對稱式,門廳居中。琉缸磚清水墻面,花崗巖臺階。木檐口,木屋架,瓦楞鐵坡屋頂,分設于東西兩側。院宇寬闊,房子只占院落的四分之一。院內有成排的白楊樹、院府海棠、藤蘿花架的甬道和小型游泳池。每一個細節,都引起了中外媒體的駐足和拍照留念。

他們登上曾經作為休息望遠之地的院落西南角的高臺,感受歲月的流逝給這座城市留下的痕跡。

隨后,采訪團一行人又探訪了坐落于和平區民園廣場二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博物館。展館內囊括了4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狗不理包子、中國古彩戲法、老美華鞋、桂順齋等都引起了中外友人的凝神觀看。

記者團成員在體驗印鈕雕刻

外籍網絡名人Jason Castleton 品嘗廚師現場制作的天津非遺“二嫂子”煎餅果子

他們登上“老牌黃電車”,感受時光的交錯。“坐在這里,可以從側窗中觀看上世紀三十四年代時,老和平的商業景象掠影。而第四站,則穿越到新和平,包括津門津塔、五大道、津灣廣場、金街等現代商業景點,展現新舊對比……”博物館運用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和獨立展覽館布局,將一幅幅新老照片展現在中外采訪團的面前。

漫步在民園廣場,來自美國洛杉磯的網絡名人Tommy Coleman忍不住向津云新聞記者感嘆,終于再次來到了這里,“2010年我第一次來到天津,在和平區住了一個月,當時我就很喜歡這座城市,每天都要用2、3個小時散步。這里有美景,有美食,有人情味。我喜歡吃煎餅果子,也喜歡用咖啡泡油條,很美味。當時就想以后要再來一次,沒想到這個約定11年后才實現。”

Tommy表示,雖然眼前的天津還能和記憶中的天津部分重合,但天津的變化之大非他所能想象的,“摩天大樓變得如此之多,車輛川流不息,景色更加美麗了,道路修的更好,天津變成了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

Tommy說,他非常喜歡中國,因為其蓬勃的發展和日新月異的變化,“新冠疫情前,我每年都回一次洛杉磯,跟以前都沒什么變化。但中國不一樣,有時候回美國待一個月再回來,都能在熟悉的城市里發現改變。”

Tommy在許氏戲曲盔頭制作技藝的實物前凝神觀看

10月21日晚,采訪團從利順德碼頭出發,乘船飽覽海河兩岸獨具特色的城市夜景,被色彩斑斕的天津所深深吸引。

中國武術文化,贊!

10月22日一早,整裝待發的采訪團出發前往西青區楊柳青古鎮,數十位中外媒體友人欣賞了建黨百年剪紙藝術,體驗年畫制作過程,感受著這里“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人文氣息,體悟著這里傳承百年的年畫文化、運河文化、民俗文化、大院文化。 

楊柳青年畫“玉成號畫莊”第七代傳承人張宏女士指導日本女記者奧田真理子現場制作傳統年畫。奧田真理子特意挑選了雕刻著胖娃娃懷抱大鯉魚圖案的模印木板作為拓印底板。當張宏告訴她,這是中國傳統圖案“連年有魚”,寓意年年富裕的時候,奧田真理子笑得合不攏嘴,連聲說:“我要連年有魚。”

奧田真理子現場制作傳統年畫

隨后,來到了多名外國友人最期待的行程——采訪霍元甲文武學校。霍元甲文武學校坐落于天津西青區精武鎮,這里也是中國近代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的故鄉。學校設有武術、散打、跆拳道等14個運動項目。自建校以來培養世界冠軍10名、全國冠軍300余名,是中國孕育武術精英的搖籃。

“那時候我是職業運動員,獲得了一些世界冠軍。國家培養了我,我要給國家盡一份力。”談起創辦霍元甲文武學校的初衷,校長郎榮標一臉自豪。

郎榮標表示,這里走出去的畢業生基本都會從事武術相關工作。同時,作為全國首家“涉外武術培訓基地”,從2013年至今,學校連續承接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級武術學員來校培訓。同時也不斷向海外的中國文化中心派遣武術教練,致力于推廣中國武術文化。

霍元甲文武學校近年來出訪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足跡遍布五大洲。郎榮標說:“今天你們看的這出《武傳奇之霍元甲》,我們從2014年開始打造,2015年開始正式公演,到現在演了500多場。”

至今,已有近3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70多個精武會,其衍生的精武文化超越種族、地域和國界,成為了中外交流的重要橋梁。

在活動現場,來自愛爾蘭的網絡名人Richie Lenehan與教練學習了幾招,“很有意思,我非常喜歡中國武術,很棒。今天體驗了發現,看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是很難的。”Richie說,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天津,“我覺得天津的建筑都很有趣,因為我來自歐洲,所以看到這些建筑有種回到家鄉的感覺。”

Richie與老師學習,右一

喜歡吃川菜的Richie來中國已有6年之久,“我第一次來中國時只計劃居住一年的時間。但是這里的人都很熱情,我交了很多朋友,有任何問題他們都愿意幫助我,我很感動,最后我便決定不走了。”

10月22日晚,Richie隨采訪團登上天津廣播電視塔后,更是對天津贊不絕口,“夜景太美了!天塔不僅僅是一座電視塔,這里還是一座娛樂游玩的塔,有科技,有文化。”

活動現場,“遇見貓館長AR”項目引起了中外媒體友人的盛贊。所有人都拿出手機,下載“遇見貓館長”App,與卡通貓館長一起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在電梯內的時空之門間穿梭。

在AR體驗中,貓館長歡迎游客的到來,并與游客一起前往257米的天塔西岸書齋·知道吧——貓館長的“主基地”,整個體驗流程將形成完整閉環,講述一個“喵界異時空”的貓館長故事的同時,給游客科技前沿的新奇感受。

綠色天津引注目:我想天天生活在這里

時間來到了天津之行的最后一天,采訪團來到了濱海新區,感受“綠色”的天津。他們,走進天津雙城綠色生態屏障的精品“代表作”之一的綠屏·八里灣,登臺遠眺,一覽天藍地綠、水清云翔、稻浪千重的綠屏美景。

Tommy 說,他喜歡關于大自然的一切,今天來到這里感到特別興奮,感覺連空氣都是甜的。“綠色的天津,太好了!我都不想走了,想在這里搭個帳篷,晚上看星星呢!”他笑稱。

他們,走進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智慧社區,來到智慧能源小鎮零能耗小屋,了解和探尋這里在科技改變生活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人民豐富多彩的美好生活景象。

“小鎮里好智能,大大提升了人們的居住環境、生活環境,這些創新方式,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英國著名攝影師布魯斯把天津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看著“故鄉”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連連豎起大拇指。

來自中國日報網的記者刁云嬌和家人長期居住在北京,此次首次來到天津進行深入的采訪,“今天咱們去的綠色生態屏障非常好,很好地踐行了‘兩山理論’,對城市的發展建設都有積極的作用。作為老百姓,我非常希望能天天生活在這里,綠水青山。”在采訪智慧社區時,刁云嬌展現出了十足的興趣,“很期待我們看到的智慧社區能真正普及到整個社會,對老人和孩子真的是很便利,也很舒心。”

刁云嬌采訪中,左一

雖然天津之行即將結束,但刁云嬌坦言,“還沒待夠”,“最近會找時間帶著家人再來天津轉轉。想帶孩子去霍元甲文武學校,近距離感受中國武術;想帶老人去綠色屏障,感受綠色的天津。”在刁云嬌看來,天津這座城市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包羅萬象。

3天時間,16個點位,國際媒體采訪團足跡遍布津沽大地。探訪天津的活動雖然已經結束,但傳播天津好聲音,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天津才開始。(津云新聞記者 馬揚洋 攝影 姜曉龍)

關鍵詞: 天津 中國 有約 中國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