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03:31:01
來源:互聯網
中新網西安10月26日電 (記者 阿琳娜)陜西省林業局26日發布《朱鹮保護藍皮書》,涵蓋朱鹮概況、朱鹮“滅絕”和重新發現、朱鹮保護研究、主要保護措施、朱鹮保護成效、朱鹮文化與對外交流和朱鹮保護展望七部分內容。
據介紹,經過四十年保護恢復,朱鹮呈現種群興旺態勢。截至去年底,陜西朱鹮種群數量已從發現時的7只發展到5257只,占全國的79.45%,占全球的68.67%;野生種群棲息地全部在陜西,面積由發現時不足5平方公里擴大到1.6萬平方公里;分布范圍,已經由最初發現時的陜西洋縣姚家溝逐步向東亞歷史分布地恢復,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廣東和日本、韓國都已經重建種群,呈現出以秦嶺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趨勢。
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昝林森表示,在四十年的保護實踐中,探索形成了“就地保護為主、易地保護為輔、野化放歸擴群、科技攻關支撐、政府社會協同、人鹮和諧共生”的朱鹮保護模式,為拯救瀕危物種提供了可借鑒方案。其中,就地保護、易地保護、野化放歸三大舉措是朱鹮保護恢復的關鍵。
就地保護是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地、建立生態廊道、開展種群監測、實行社區共管共建等措施,保護恢復棲息地,實現了野生種群快速增長和擴散。目前,陜西秦嶺森林覆蓋率已達82%以上,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朱鹮野外種群已經突破4450只,全部在陜西。
易地保護是通過朱鹮人工飼養繁育技術攻關創新和探索實踐,形成飼養繁育技術體系,建立擴大人工種群,為野化放歸提供種源支持。目前,陜西已建立朱鹮人工繁育種群基地5個,占全國的25%,占全球的22.73%;飼養個體467只,占全國的32.03%,占全球的23.49%。
野化放歸是通過人工干預將人工飼養繁殖個體重新引入其歷史分布區,建立可自我維持的野生種群,是種群復壯的有效手段。目前,陜西建立野化放歸種群4個,占全國的66.67%,占全球的50%;陜西放歸個體192只,占全國的59.08%,占全球的23.91%。
據了解,經過四十年不斷探索實踐、改革創新,相繼攻克極小種群保護、人工飼養繁育、疾(疫)病防控和野化放歸等技術難題,形成了一套科學、規范、完整的技術理論體系。
昝林森說,經過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朱鹮已經基本擺脫了瀕臨滅絕的風險,但是受其生存環境和自身諸多不利因素影響,朱鹮保護的未來依然充滿挑戰。下一步,將不斷發展和完善朱鹮保護模式,在實施秦嶺北麓連續十年野化放歸行動的同時,科學推進其他歷史分布區野化放歸,促進朱鹮種群持續擴大擴散,實現野生種群穩定、可持續繁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