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02:01:07
來源:互聯網
一敲、起樂,四目凝神聚力,上下手腳并用……26日,58歲的鼓板表演者崔青云正在與同伴們排練表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音會。從7歲跟隨父親學習演出起,崔青云已學藝50余載。
長子縣歷史悠久,2007年被評為中國“千年古縣”。八音會是一種古老的民族音樂,發源于長子縣,萌生于春秋戰國時期,脫胎于唐代樂舞和宋金隊戲,發展形成于明末清初,在民間流傳已有400多年。2006年5月20日,上黨八音會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談起與八音會結緣,崔青云告訴記者,家中父輩皆為鄉村音樂人,耳濡目染之下從小就喜歡八音會演奏。“小時候就跟著父親一邊學藝,一邊走村串戶演出,后來又跟隨專業團體進行學習。”學成之后,崔青云回村組建了八音會團體,并不斷將其發展壯大。
八音會由嗩吶、笙、鑼、鼓等8種樂器演奏,崔青云最擅長的是打鼓板,打鼓板在八音會中,相當于樂隊的指揮。
“現在八音會分為‘文吹’和‘武演’兩種方式,文吹以吹奏傳統戲劇小段為主,武演則配以豐富多彩的肢體動作。”崔青云介紹,八音會一般由10余人組成,以前八音會只吹打不伴唱,如今也有演員演唱,演唱歌曲可以唱上黨戲選段,也可以即興表演。
據悉,八音會音樂最初用于祭天祭地大典和祭祀祖先的演奏,后來逐步普及到民間,民間婚喪嫁娶都要用八音會。過去,有錢人家辦喜事時,往往要訂兩隊甚至三隊八音會,一路吹奏,沿街比賽,非常熱鬧。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秋祭、求雨、慶豐收和古廟會的迎神賽社活動,更是八音會大顯身手的好時機。
“八音會表演最困難的是對音調的把握、表演者嫻熟的彈奏手法及團隊間互相配合,這都需要表演者勤學苦練。”崔青云帶領的八音會團隊除了在當地進行日常演出,也走出家門,參加過上海世博會,并赴廣州、香港、北京等地演出,獲得過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等榮譽。
崔青云祖孫三代都是八音會演奏藝人,2018年5月16日,他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目前,長子縣有八音會演奏人員3000多人。”崔青云說,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了解八音會,喜歡八音會,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支持非遺文化傳承發展,幫助非遺文化重放異彩,響銅樂器名震八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