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半世紀,敢為砥柱立全球

2021-10-25 18:46:17

來源:互聯網

50年前的今天,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11月1日,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聯合國升起。11月15日,中國代表團首次出現在聯合國大會上,喬冠華慷慨激昂的演講贏得滿堂喝彩,“喬的笑”成為中國外交的自信符號。

這個擁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國重返世界政治舞臺,真正開啟多邊外交、發揮大國作用,為全人類的發展筆落新篇。自此,聯合國安理會里有了代表發展中國家的聲音,聯合國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得以加強,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得以加快建立。這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勝利,是和平與正義的勝利。

從“任何國家的事,要由這個國家的人民自己來管;全世界的事,要由世界各國來管;聯合國的事,要由參加聯合國的所有國家共同來管”,到“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將繼續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初心的回響,穿越歷史長河。

從重返舞臺到逐步走向中央,新中國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以來的50年,是中國和平發展、造福人類的50年。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如此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離不開與世界的交流、合作、融合,也為世界的發展注入了中國力量。中國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讓世界失望。

近8年平均每年幫助超過1000萬人擺脫貧困,向世界提供了可學習、可借鑒的中國智慧、中國經驗,實現人類進步的一大重要成果;新冠肆虐,作為全球率先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是世界經濟復蘇、各國信心增強的關鍵引擎;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真正實現了“萬家食糧中國糧”。可以說,世界為中國打開了一扇門,中國還世界了一個溫暖、持久、有力的擁抱。

從“坦贊鐵路”到“一帶一路”;從“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寫入“聯合國與全球經濟治理”決議,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目標;從促成建立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基礎的全球氣候治理機制,到在昆明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向全世界發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全球生態文明的倡議;從積極參與朝鮮半島核、伊朗核等重大地區熱點問題解決,到全面落實《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中國始終恪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聯合國作出日益重要貢獻,是聯合國的可靠伙伴和國際合作的中流砥柱。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自1990年以來,中國已派出5萬多人次參與3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迄今共有20名中國維和戰士為人類和平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面對疫情,中國向150多個國家和14個國際組織提供了抗疫物資援助,向34個國家派出了37支醫療專家組。中國為世界做貢獻的努力從未停止,中國前行的每一步,都與全人類的脈搏緊密相連、同頻共振。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擁有了定義人類未來的能力,卻永遠只進行正向輸出。

今天,世界歷史又一次走到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單邊主義、冷戰思維、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而中國步伐堅定,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堅持走多邊主義之路,始終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50年,亂云飛渡仍從容;50年,咬定青山不放松;50年,直掛云帆濟滄海;50年,兼濟天下志不墜。新的歷史起點,新的風云變幻,不變的是與世界人民、與國際社會攜手并肩、破浪前行的初心使命,中國必將繼續矢志為實現世界永續和平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斗,構建更加公正和可持續的未來。(呂京笏)

關鍵詞: 風雨兼程 半世紀 敢為 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