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有何亮點

2021-10-23 08:31:03

來源:互聯網

用法治守護群眾看病錢、養老錢、上學錢——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有何亮點

“我是反詐主播,請問您是什么主播?”“我是娛樂搞笑的,哥,我沒犯啥事……”近日,河北秦皇島反電信詐騙民警陳國平以直播連麥的形式宣傳“國家反詐中心”App,網友紛紛點贊。這個由公安部刑事偵查局組織開發的App,也一度登上手機應用商店下載榜首。

10月19日,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草案對預防、遏制和懲治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有何實招、硬招?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對草案有何審議意見和立法建議?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案件高發,制度建設刻不容緩

“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經成為當前發案最高、損失最大、群眾反響最強烈的突出犯罪,多發高發態勢難以有效遏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堅決打擊治理,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10月1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寧在作關于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說明時表示。

當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應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越來越多的生活場景被搬到網絡上,互聯網上的安全也變得越發重要。

如何加強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的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如何補足金融、通信、互聯網等行業治理的薄弱環節,形成打擊治理合力?此次提請審議的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結合防治網絡詐騙工作實踐的迫切需要,作出進一步規定。

李寧表示,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主要是按照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的要求,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發生的信息鏈、資金鏈、技術鏈、人員鏈等各環節加強防范性制度措施建設。

多措并舉,草案亮點紛呈

“賬戶有風險,請核實對方真實身份后再轉賬。”近日,一款交互模擬產品“反詐盲盒”在2021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網絡安全博覽會上亮相。

打開“反詐盲盒”,一位網絡“男友”會用各種甜言蜜語“哄騙”你轉賬,在此過程中,屏幕上不停有彈窗提示防騙信息,AI客服也會對你“百般勸阻”。

如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反詐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草案也作出相應規定,為利用大數據反詐提供制度支持。

草案規定了金融、通信、互聯網等領域涉詐異常情形的監測、識別和處置,包括高風險電話卡、異常金融賬戶和可疑交易、異常互聯網賬號等,規定了相應救濟渠道。此外,草案規定金融、通信、互聯網行業主管部門統籌推進相關跨行業、企業的統一監測系統建設,推進涉詐樣本信息數據共享。

此次立法進一步完善了電話卡、物聯網卡、金融賬戶、互聯網賬號有關基礎管理制度。草案規定,落實實名制,規定電話卡、互聯網服務真實信息等級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業務盡職調查制度;對辦理電話卡、金融賬戶的數量和異常辦卡、開戶情形進行限制,防范開立企業賬戶風險。

對癥下藥,筑牢反詐“防護墻”

目前,電信網絡詐騙案很多是因為個人信息泄露所導致的。“數據泄露一直是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源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高友東表示。

對此,高友東建議規范企業數據的管理要求,建立數據審計制度;建立數據安全第三方監管平臺,加大數據安全投入;建立完善數據安全評價體系,對于互聯網企業及同個人信息相關企業的信息化平臺,必須經過數據安全評價。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劉修文也建議進一步增加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特殊規定。“如可針對非法搜集、倒賣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等規定相應打擊治理措施等。”劉修文說。

“電信網絡詐騙受害人往往是老年人、青少年等社會弱勢群體,他們的自助、自救能力都很有限,抗風險能力較差,電信網絡詐騙對其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往往是顛覆性的,甚至可能帶來生理、心理上的不可逆轉的傷害。”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宮蒲光建議,增加對受害人進行賠償的法律責任。

關鍵詞: 電信 電信網 網絡 詐騙